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出处 成语出处

打油诗评语大全集简短评语-对打油诗的赞美

tamoadmin 2024-10-21 人已围观

简介鸡鸣即起,一日开始。 检查卫生,辅导自习; 哪个缺课,谁又晚起?何人生病,身体不适? 仔细询问,调查清楚。三十分钟,早餐即毕。 锅先不刷,碗亦不洗。急急忙忙,就上班去。 先去打水,再来扫地。N摞作业,等你去批。 对的打,写上评语。还得表扬,以资鼓励。 错的打,误在哪里?来龙去脉,一一指出。 分析到位,讲清道理。一丝一毫,不能马虎。 阅完作业,再出试题。单元过关,章节测试。 昨天月

打油诗评语大全集简短评语-对打油诗的赞美

鸡鸣即起,一日开始。 检查卫生,辅导自习;

哪个缺课,谁又晚起?何人生病,身体不适?

仔细询问,调查清楚。三十分钟,早餐即毕。

锅先不刷,碗亦不洗。急急忙忙,就上班去。

先去打水,再来扫地。N摞作业,等你去批。

对的打√,写上评语。还得表扬,以资鼓励。

错的打×,误在哪里?来龙去脉,一一指出。

分析到位,讲清道理。一丝一毫,不能马虎。

阅完作业,再出试题。单元过关,章节测试。

昨天月考,今日摸底。期末期中,不计其数。

题量适中,难易有度。查查网页,翻翻题库。

今天出完,明日印出。抓紧考完,加班阅毕。

统计成绩,写出分析。谁的第二,哪个第一?

张三李四,王五赵七。两次比较,名次何异?

课上讲评,面向全体。下课以后,单独找你。

排名后退,是何道理?知识水平,心理因素?

思想根源,刻苦程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老师期盼,父母嘱咐!展望未来,充满荆棘。

事关前程,怎能儿戏?张三痛哭,李四流涕。

痛改前非,看我下次。不听音乐,不看电视。

刮风不管,下雨不顾。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多背单词,多做习题。下次月考,找回位置。

老师听罢,始露笑意。期中考试,就看你的!

谈话已毕,铃声将起。拿起教案,奔向教室。

师生礼毕,一课即始。先评作业,昨天做的。

普遍问题,大家注意。个别错误,单独处理。

今天学习,中国历史。部分,不出考题。

这块内容,我们删去。半个课时,很快过去。

现在来做,巩固练习。选择答案,A B C D。

回答不错,学的可以。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复习巩固,课前预习。再找时间,做张卷子。

两节课下,已近中午。口干舌燥,四肢乏力。

热点剩饭,了以充饥。床头一歪,权作休息。

刚入梦乡,铃声又起,抖起精神,再上班去!

昨日开会,头发脾气。要当教师,先做傻子。

拼命干活,莫要索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撑不着你,饿不你。若不想干,可以退出。

若干不好,我不聘你。博士难找,学士遍地!

明天上课,观摩学习。校长也听,教师都去。

精心准备,小心应付。制作课件,打印练习。

幻灯电脑,现代工具。全体观摩,怎能缺一。

上述各项,准备完毕。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政教主任,叫你快去。有位同学,是你班的。

一夜未归,在网吧里。找其谈话,通知父母。

写出检查,等候处理。不知不觉,西山日暮。

吃罢晚饭,辅导自习。学法指导,疑难解释。

有何疑问,尽管提出。但对高考,必须有益。

辅导完毕,正要离去。突然想起,还有一事。

有人反映,学生小纪。跟女同学,眉来眼去。

关键时期,这还了得?叫上小纪,到没人处。

把你找来,可知何事?从实招来,不得回避。

学生小纪,支支吾吾:我殊不知,老师明示。

青春少年,阳光沐浴。情窦初开,本不为奇。

但要清楚,学习目的。一切围绕,学习成绩。

有碍升学,必须放弃。他日登榜,出人头地。

男子丈夫,何患无妻?学校规章,利害得失。

一条一条,分析清楚。小纪听罢,满面泪涕。

痛改前非,回心转意。从今以后,专心学习。

若是再犯,我是白痴!转眼放学,学生离去。

喝一口水,喘一口气。十点过后,再查夜去。

水管已关,廊灯已闭。夜深人静,呼噜声起。

一天工作,终告结束。轻手轻脚,回到家里。

两眼一合,已然梦里。不是上课,就是考试。

和在醒时,并无二致。忽见眼前,众人攒聚。

通知栏中,贴一告示:教师老吕,四十有七。

疾病突发,撒手西去!明日医院,告别仪式。

没有课者,务必前去。看罢唏嘘,悲哉老吕!

辛劳一生,英年早逝。房小无车,更无积蓄。

妻儿无靠,父母无依。高风亮节,名扬千里。

今日一别,后会何期?悲上心头,心痛如撕。

蓦然惊醒,泪面如洗。天已微明,铃声又起。

新的一天,又要开始。

鉴赏《登金陵凤凰台》与《登黄鹤楼》

鸡鸣即起,一日开始。 检查卫生,辅导自习;

哪个缺课,谁又晚起?何人生病,身体不适?

仔细询问,调查清楚。三十分钟,早餐即毕。

锅先不刷,碗亦不洗。急急忙忙,就上班去。

先去打水,再来扫地。N摞作业,等你去批。

对的打√,写上评语。还得表扬,以资鼓励。

错的打×,误在哪里?来龙去脉,一一指出。

分析到位,讲清道理。一丝一毫,不能马虎。

阅完作业,再出试题。单元过关,章节测试。

昨天月考,今日摸底。期末期中,不计其数。

题量适中,难易有度。查查网页,翻翻题库。

今天出完,明日印出。抓紧考完,加班阅毕。

统计成绩,写出分析。谁的第二,哪个第一?

张三李四,王五赵七。两次比较,名次何异?

课上讲评,面向全体。下课以后,单独找你。

排名后退,是何道理?知识水平,心理因素?

思想根源,刻苦程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老师期盼,父母嘱咐!展望未来,充满荆棘。

事关前程,怎能儿戏?张三痛哭,李四流涕。

痛改前非,看我下次。不听音乐,不看电视。

刮风不管,下雨不顾。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多背单词,多做习题。下次月考,找回位置。

老师听罢,始露笑意。期中考试,就看你的!

谈话已毕,铃声将起。拿起教案,奔向教室。

师生礼毕,一课即始。先评作业,昨天做的。

普遍问题,大家注意。个别错误,单独处理。

今天学习,中国历史。部分,不出考题。

这块内容,我们删去。半个课时,很快过去。

现在来做,巩固练习。选择答案,A B C D。

回答不错,学的可以。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复习巩固,课前预习。再找时间,做张卷子。

两节课下,已近中午。口干舌燥,四肢乏力。

热点剩饭,了以充饥。床头一歪,权作休息。

刚入梦乡,铃声又起,抖起精神,再上班去!

昨日开会,头发脾气。要当教师,先做傻子。

拼命干活,莫要索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撑不着你,饿不你。若不想干,可以退出。

若干不好,我不聘你。博士难找,学士遍地!

明天上课,观摩学习。校长也听,教师都去。

精心准备,小心应付。制作课件,打印练习。

幻灯电脑,现代工具。全体观摩,怎能缺一。

上述各项,准备完毕。电话铃声,骤然响起。

政教主任,叫你快去。有位同学,是你班的。

一夜未归,在网吧里。找其谈话,通知父母。

写出检查,等候处理。不知不觉,西山日暮。

吃罢晚饭,辅导自习。学法指导,疑难解释。

有何疑问,尽管提出。但对高考,必须有益。

辅导完毕,正要离去。突然想起,还有一事。

有人反映,学生小纪。跟女同学,眉来眼去。

关键时期,这还了得?叫上小纪,到没人处。

把你找来,可知何事?从实招来,不得回避。

学生小纪,支支吾吾:我殊不知,老师明示。

青春少年,阳光沐浴。情窦初开,本不为奇。

但要清楚,学习目的。一切围绕,学习成绩。

有碍升学,必须放弃。他日登榜,出人头地。

男子丈夫,何患无妻?学校规章,利害得失。

一条一条,分析清楚。小纪听罢,满面泪涕。

痛改前非,回心转意。从今以后,专心学习。

若是再犯,我是白痴!转眼放学,学生离去。

喝一口水,喘一口气。十点过后,再查夜去。

水管已关,廊灯已闭。夜深人静,呼噜声起。

一天工作,终告结束。轻手轻脚,回到家里。

两眼一合,已然梦里。不是上课,就是考试。

和在醒时,并无二致。忽见眼前,众人攒聚。

通知栏中,贴一告示:教师老吕,四十有七。

疾病突发,撒手西去!明日医院,告别仪式。

没有课者,务必前去。看罢唏嘘,悲哉老吕!

辛劳一生,英年早逝。房小无车,更无积蓄。

妻儿无靠,父母无依。高风亮节,名扬千里。

今日一别,后会何期?悲上心头,心痛如撕。

蓦然惊醒,泪面如洗。天已微明,铃声又起。

新的一天,又要开始。

浅谈语文作业的形式

诗词名: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类型: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释:

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掷笔而去。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象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站在台上,看到远处的三山及白鹭洲,而长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

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颢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

而前面所举打油诗的由来,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过江夏,曾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诗说:「我且为君捶谇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李白因心情忧愁郁闷,故意写这种豪快语,以解心中不平之气。后来又写一首〈醉后答了十八〉诗,以对应捶碎黄鹤楼诗说:「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为自己前首诗的狂放自我解嘲,本来只是文人的游戏文章,没想到唐末五代时有位禅僧经过黄鹤楼,便摘取李白这两首诗的句子写成这首:「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打油诗,旁边有一同来游玩的僧人也题了一句:「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转风流。」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一句:「酒逢知己,艺压当行。」而使得后人误以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争意气、争长短,并留下这首有趣的打油诗。事实上全是后人穿凿附会的。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神话。昔人即指费祎。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前四句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鹦鹉洲显然并非单纯的景象,而是带有的诗人的浓厚的情感因素。最后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

崔颢的这首诗,向来享有盛誉,宋代评论家严羽认为“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据说大诗人李白到黄鹤楼时,准备登览题诗,看到崔颢此诗后,无法下笔,只作了打油诗一首:“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小学生期末评语四句诗词

作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学生课业 负担过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么下面就让我整理一下语文作业的形式吧,仅供参考,希望喜欢。

一、语文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努力培养每位学生的语文兴趣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只注重于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有的老师往往将一些背诵改为默写,听说的训练改成了写作,大大的减弱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只忙于应付老师。因此,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愿意学、喜欢学,并渐渐地迷上学。如学了古诗二首后,模仿诗的样子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的押韵、对称,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学了《长江三峡》,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课文插图,变文字为画面,使学生学得更活更实;学了《五彩池》,对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录音朗读比赛;还有的同学对课文《田忌赛马》进行了改编,合作表演了一段小品。另外,还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愿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的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作业。

二、语文作业要有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如学了《长江三峡》一课,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辨字组词:撕()旋()涡()

嘶()漩()窝()

2.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刀砍剑劈嘶鸣吼叫东闯西撞

3.摘录文中你认为三峡风光很壮美的句子。

4.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创作一幅三峡的山水画。

5.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对汹涌的江水,两岸的高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你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6.学了课文,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三峡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

(以上作业,学生自选两三题做)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三、语文作业要渗透到课外,延伸到其他学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浯文能力。如学了《赵州桥》后,让学生去找一找我们湖州的一些古老的桥梁,如潘公桥、潮旨桥,找一找与赵州桥的相似之处、不同之处;还让学生找一找现代先进的桥,如城市的立交桥、上海的杨浦大桥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桥梁的建筑特点,而且也知道了现代桥梁的先进性、多用性、科技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如学了《会说话的灯》,让学生找一找家里有哪些灯,会说什么话;街上有哪些灯,会说什么话。

语文作业还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如《鸬鹚》一课第一段非常优美,根据内容画一幅画:夕阳、垂柳、稻田、小船、渔人、鸬鹚。这样作画,其实就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画好了,也就能背出来了。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在课堂上唱唱歌,自编舞蹈跳一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课文内容。另外,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这样在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语文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语文作业评语形式的探索

关键词:有效性评价 评语形式 多样化 色彩化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阅已经从只停留在对错上,简单的“优”“良”“及格”的等级上开始转变到评语批改上。可以说这是课改后的一个进步。但是作业评语在范围上还是比较狭窄,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下面就我个人一年来的探索,谈谈我对语文作业评语形式的思考和体会。

一、作业评语是一种有效评价

有效评价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教学过程同步实施,始终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需要,激扬主体精神,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教师评语这种作业批阅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评价中看到希望,产生学习的动力,加深师生间的正常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实现素质教育。

二、现有作业评语的不足

(一)内容上缺少趣味性。现有的作业评语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大张旗鼓的赞扬为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喝彩。即对于作业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教师从中找到一处闪光点进行赞扬,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二是用巧妙委婉的批评为中途懈怠的学生鼓劲加油。即对于作业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用委婉的批评或是方法的指导为其加油,使其感受到老师的鼓励。

三是对于作业质量优秀的学生,教师则用语重心长的评语指引学生发展的方向。无论针对优点,还是针对问题,评语内容大多缺少趣味性。

(二)范围上多用于作文。语文作业中,作文最易用也最常用评语式批阅,但其它内容的作业,用评语式批阅的情况不多,尤其是简单的作业。比如一些练习册、语文书、试卷等作业。

(三)形式上缺少色彩性。大多语文教师都只限于使用几下几种方式:

一是尝试着用经典古诗词或把其略作修改后给学生作评语。

二是用经典的名言警句或把其略作修改后给学生作评语。

三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自己写一些有哲理的话语作批语。

四是采用“等级+评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上进心、自尊心。

五是让学生参与作业批改,在互相批改和自批自改中,互相学习欣赏并学会反思,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这些评语如鲜花和小草点缀着学生们那繁忙而单调的学习生活,似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们那干渴的心田。形式上虽变化多样,但都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变化的,能不能融入一些其它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个性的元素呢?

三、评语形式的色彩化、趣味化

在一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一些学生喜欢的元素并加以综合运用来组织评语。使评语形式时尚化、色彩化;评语内容哲理化、趣味化,不仅课下的语文学习由此变得生动有趣,多姿多彩,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一)图画和文字的组合。对于简单的基础性的作业,我运用QQ聊天中的不同种表情,结合幽默的文字,把我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漫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惊喜的是大部分学生会仿照我的方式将他们的信息反馈给我,而且在他们的信息中有着更多的新鲜元素,下一次同类作业,我就会采用他们的元素,这让某些学生兴奋不已。于是在批阅作业中,我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和快乐。

特殊内容的作业,特殊日子的作业,图画各不相同。图画内容随天气和季节以及作业容量和难度改变,时而画杯奶茶,时而画各种水果,时而画各种树叶……再附上诸如“作业要完成,身体也要照顾好啊;你的字怎么残疾了啊……”在节假日前一天的作业评语里,我会画上不同的贺卡并附上祝福的文字。如“祝双休日有好心情;愿双休日懒觉睡得好,作业写得也好……”.图画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再加上图画本身就有着线条和色彩的多样性,这就避免了学生对图文组合形式的作业评语产生乏味。

(二)音乐和文字的组合。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将学生喜欢的歌词原句或稍作修改用于作业评语中,

另一方面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三句半、顺口溜、打油诗、相声和小品台词等富有音乐性的文艺形式来组织评语内容。比如“努力过后不一定有耀眼的成功,但至少有点滴的收获”,又如“古文知识很朦胧,听来听去真难懂,脑空空!学习重点是方法,掌握规律往前冲,要用功!”

这样的评语,学生都互相争抢着看,在一定程度上比学生相互批改作业取得的效果要好。音乐是学生的最爱,通过音乐和文字组合的评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课堂之外的语文样式,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评语的趣味性,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创作的欲望。

(三)联想与文字的组合。通过分析联想,赋予学生名字中每一个字以丰富的含义,取其中一个字的几个含义或几个字的一个含义,结合作业完成的情况及课堂学习的表现,组织评语内容。如“路恒:路要一步步走好,人要一天天成长,努力要一天天坚持,鲜花和掌声才会恒久存在。”又如“牛伟:人生若想伟大,首先要像牛一样辛苦付出才会有机会。”此形式,不仅完成了作业的批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学生努力的方向。

(四)信笺与文字的组合。这种评语形式用在学生作文的附评语及日常随笔中。这里的信笺,不是教师直接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第三者来转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让学生既感神秘又感亲切。这里的第三者是之前学生在作业评语中见过的熟悉面孔,也许是某个水果,也许是某片树叶,我经常用的是“微笑苹果”和“快乐枫叶”.

如下面是信笺与文字组合评语的一段开头:“小朱同学,你好!我是微笑苹果,我们见过面啦!听你们语文老师说你笔下的文字个个都是带有感情的,尤其是写到个人的恋情,读每一个字都让人心疼。但是小朱同学,要注意一点,在作文当中,有些感情需直抒胸臆,畅快表达;但有些感情则美妙朦胧,需含蓄流露。举个例子来说……”又如“小策同志,快乐枫叶向你问好!这次的作文修改得怎样啊?语文老师让我转告你一些怎样写好细节的方法……”

第一次用这种形式组织评语的时候,学生们带着一脸的欣喜和诧异问我,“老师,微笑苹果是谁啊?谁给我们写的附评语啊?”我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微笑苹果,让我看看。”我说着要去看附评语,学生急忙将作文护在怀里不肯给我看。我诡异地笑笑,“那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我自己去问她。”学生像是得了救,我心里则美极了,虽然有的学生能猜到真相,却也喜欢这份神秘和亲切。

以上四种评语形式,无论哪一种,多数学生都会在下次的作业中以同样的形式与教师沟通。在这样的交流和沟通中,不仅达到了对学生的有效性评价,而且通过学生的反馈,也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能力。相比其它的评语形式,色彩化、趣味化的评语形式能使学生有欲望和教师沟通交流,而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多,学生的创作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四、写好作业评语的方法

利用多彩、有趣的评语形式,组织形象生动的评语内容,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学习各种民间语文艺术形式及网络语文形式,了解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情绪、个人爱好、学生习惯及语文水平,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语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崔颢的 黄鹤楼 的全文翻译和字词注解

小学生期末评语四句诗词如下: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在赞美的意思。

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在鼓励的意思。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在鼓励的意思。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在鼓励阅读,思考的意思。

一首首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打油诗评语,虽然短小精悍,却无不体现着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用心,细心和对他们的无限期待之情。

打油诗一般语出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虽然也能表现真善美,但绝大部分还是表现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更多的是针对可笑可恨之事,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民间百姓只要稍有文化,也很容易创作并流传。所以这种文体很难登大雅之堂,一般正经场合极少使用。

而学生期末评语,一般是老师对学生一个学期或学年的道德品质,学习情况、能力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即便语言轻松随意,却也应当显得严肃,客观,公正,而这,恰恰是与打油诗的文体风格相悖的。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对孩子写一些寄予期望的话语,同时也可以写一些感谢老师悉心教导的话语,内容不需要古板,只要是积极向上,发挥正能量的都可以。

崔颢(?~754)

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后期曾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等职。

殷□《河岳英灵集》说:“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现存崔颢的作品,有几篇艳体诗,色泽浮艳,内容轻佻,可能是他年轻时所作。后来他从军边塞,诗风发生变化,表现了“出身事边”和“报国赴难”的昂扬感情。如写少年将士的“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写边地风光的“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雁门胡人歌》),都是名作。他的《长干曲》五绝四首,用问答体写南方水乡民间男女恋情,富有民歌风味。他最有名的诗篇是七律《黄鹤楼》,传说李白读了后大为佩服,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诗纪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崔颢(约704-754)是盛唐的一位重要诗人,也是军旅诗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他的名声传扬之广远和壮阔更在于他的那首《黄鹤楼》诗,传说诗仙李白对其是十分的赞赏和佩服。崔颢的生平事迹是收在两《唐书》的文艺传内,比较的简短,两厢合在一起,还不如个《唐才子传》记叙的长。

先来分析崔颢的军旅诗,其它的事放在后面说。

崔颢的军旅诗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神话。昔人即指费祎。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前四句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鹦鹉洲显然并非单纯的景象,而是带有的诗人的浓厚的情感因素。最后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

崔颢的这首诗,向来享有盛誉,宋代评论家严羽认为“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据说大诗人李白到黄鹤楼时,准备登览题诗,看到崔颢此诗后,无法下笔,只作了打油诗一首:“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