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享 成语分享

歇后语怎么来的研究结论-歇后语怎么来的

tamoadmin 2024-10-27 人已围观

简介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十分广泛。 ①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歇后语 这贼配军却不是作!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水浒传》27回) 八戒点头道:“我理会的。但你去,讨得讨不得,次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沙僧遂念了诀,驾起云光,直奔东胜神州而去。(《西游记》57回) “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只知嫌人家脏,这是他的屋子,由着你们糟蹋,越不成

歇后语怎么来的研究结论-歇后语怎么来的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十分广泛。

①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歇后语

这贼配军却不是作!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水浒传》27回)

八戒点头道:“我理会的。但你去,讨得讨不得,次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沙僧遂念了诀,驾起云光,直奔东胜神州而去。(《西游记》57回)

“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只知嫌人家脏,这是他的屋子,由着你们糟蹋,越不成体统了。”(《红楼梦》19回)

“灯蛾扑火”、“尖担担柴”、“灯台”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事物。这一类歇后语特别通俗易懂,在作品中的数量最多。

②来源于历史人物、典故的歇后语

彩霞咬着牙,向他头上戳一指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红楼梦》25回)

吕洞宾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多做善事,是好人的代名词。民间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指责那些受了别人的好处,反以德报怨的人。这里贾环听不进彩霞的逆耳忠言,却反唇相讥,竟向彩霞掼起醋坛子来,彩霞于是就用这一歇后语来表达自己好心却被误解时委屈复杂的心情。

虽然入不得武成庙,端的强似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水浒传》24回)

孙武子即孙武,春秋末年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相传他曾在吴国的宫殿中指挥训练宫女,向吴王阐述和演示兵法,此歇后语即由此而来。

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她嫂子脸上劲啐了一口,指着她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红楼梦》46回)

宋徽宗的鹰,指北宋皇帝赵佶(1082—1135)擅书画,工花鸟,以画鹰著称。赵子昂的马,赵子昂(1254—1322),元代书画家,擅画鞍马,“好画儿”谐音“好话儿”。这里是鸳鸯对其嫂子把劝她做贾赦的小老婆的话说成是“横竖有好话儿”一语的嘲弄。

这一类的歇后语取材于当时人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典故,颇具故事性和趣味性,数量不多。现在我们理解作品中的这类歇后语要先弄清相关的历史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③来源于宗教、迷信的歇后语

做公人的,哪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水浒传》21回)

“阎罗王”、“鬼”都是迷信中冥界的人物。

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磐,(去活来)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水浒传》39回)

“涅磐”是佛语对“”的讳称。

④来源于诗词戏曲的歇后语

刘高喝彩道:“这是相公高见,此计大妙!却似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水浒传》33回)

元杂剧《李逵负荆》第四折有“瓮中捉鳖,手到擒拿”,此歇后语大概由此而来,只是稍有变化。

2.类型多样

歇后语的结构并不复杂,然而各家对它的分类却很不一致,我们仅从歇后语的前半截即“谜面”部分的语言结构方式和构成歇后语的修辞方法两个角度对四大名著中出现的歇后语作简单的分类考察。

①“歇后语的前半截绝大多数由一段构成,两段的极少”,[5](P107) 从这一部分的语言结构方式来看,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可分成三大类:

独词构成的歇后语

人只道一个亲兄弟做都头,怎个养活了哥嫂,却不知反来嚼咬人!正是“花木瓜,空好看。”(《水浒传》24回)

行者道:“老官儿,既然晓得老孙的手段,快把金丹拿出来,与我四六分分,还是你的造化哩;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一捞个罄尽’。”(《西游记》39回)

这类歇后语的“谜面”部分是一个事物类名词,“谜底”部分是这一事物的性质特点或作用。如“花木瓜”外表非常漂亮,“皮笊篱”是用来捞东西的。看似写物,实是喻人,有一语双关之功效。

由短语构成的歇后语。这一类的歇后语最多。

主薄陈琳曰:“不可!俗云:‘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三国演义》2回)

他却暗想:“我若把功曹的言语实告诵师父,师父他不济事,必就哭了;假若不与他实说,蒙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芋,不知深浅’——倘或被妖魔捞去,却又不要老孙费心?……”(《西游记》32回)

由句子构成的歇后语。句式以主谓宾式的简单句为主。

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以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红楼梦》54回)

人报司马懿,懿大惊:“‘智囊’泄矣!如之奈何?”蒋济曰:“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三国演义》107回)

行者笑道:“该与不该,烦为引奏引奏,看老孙的人情如何。”葛仙翁道:“俗语云:‘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西游记》87回)

②歇后语多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构成,比喻和双关是构成歇后语的最常见的修辞手法。除此之外,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还使用了其它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出多样性。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比喻

凤姐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哪里还要人去说合。”(《红楼梦》30回)

夸张

红玉道:“也犯不着气他们。俗语说得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红楼梦》26回)

双关

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水浒传》26回)

行者笑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 (《西游记》67回)

比拟

贾母道:“我不信,不然就也是你闹了鬼了。如今你还了得,‘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你又会做文章了。”(《红楼梦》88回)

映衬

王庆看到好处,不觉心头撞鹿,骨软觔麻,好似雪狮子向火,霎时间酥了半边。(《水浒传》101回)

对偶

八戒道:“你这黑子不知趣!丑自丑,还有些风味。自古道:‘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西游记》93回)

反语

柳氏啐道:“……可是你舅母姨娘两三个亲戚都管着,怎不和他们要的,到和我来要。这可是‘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红楼梦》61回)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不论在语言的结构方式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都呈现出多样和丰富的特点,作者的精心安排,使它们在作品中各尽其妙,增强了作品语言的表现力。

3.用法灵活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不仅在类型上多种多样,在使用上也是多种多样,非常灵活。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多数歇后语是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出现的。

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稼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红楼梦》53回)

八戒道:“这正是俗语云:‘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如今难得他扇子,如何保得师父过山?且回去,转路走他娘罢!”(《西游记》81回)

②有的歇后语与其它词语交错使用,浑然一体。

凤姐道:“不是这么说。你手里窄,我很知道,我何苦白白儿使你的?你要我收下这个东西,须先和我说明白了。要是这么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的,我倒不收。”(《红楼梦》88回)

那妖闻言,呵声笑道:“这叫做个‘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你众小的们!疾忙赶上也,与我拿将来!我这里重重有赏。”(《西游记》28回)

③有时几个歇后语连用,可谓妙语连珠。

凤姐道:“……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哪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他们就指桑说槐地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红楼梦》16回)

“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借剑”(不露痕迹),“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站干岸儿”(不沾事,事与湿谐音),“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五个歇后语连用,但均省却了后一部分。

尤三姐站在炕上,指着贾琏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你别油蒙了心,打谅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红楼梦》53回)

作者“连用歇后语,将尤三姐的伶牙俐齿、泼辣大胆的性格及咄咄逼人的神态,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6](P129)

④有时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只出现其一,而省却了另一部分。这些歇后语多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省却了一部分以后,并不影响表达,歇后语反而与小说的其它语言完全融合在一起,使表达更为简洁、含蓄。

众人道:“大凡做个人,原要厚道些。看凤姑娘仗着老太太这样的厉害,如今焦了尾巴稍子,只剩了一个姐儿,只怕也要现世报呢。”(《红楼梦》117回)

“焦了尾巴稍子”,省却了后面的解说语“绝后”,“绝后”是骂人的话,不便说出,省却之后,表达显得含蓄一些。

周通道:“罢,罢!贼去了关门,哪里去赶。”(《水浒传》5回)

“贼去了关门”省却的解说部分是“迟了”,这是人物极熟悉的语言,省略了后一部分后,与后面语句的衔接更为密切、自然。

王夫人道:“这话倒是。若不如此,断不能清的清白的白。”因问凤姐如何。(《红楼梦》74回)

“清的清白的白”,省却了前面部分的比喻“小葱拌豆腐”。人们非常熟悉,已经没有必要说出了。

4.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是当时的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创制而成的,带有明清时代生活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些歇后语,我们必须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

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她嫂子身上下劲啐了一口,指着她骂道:“……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怪道成日家羡慕人家女儿做了小老婆,一家子都仗着他横行霸道,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看的眼热了,也把我送在火坑里去。”(《红楼梦》46回)

“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状元痘”,天花豆疹的讳称。豆疹发出,灌浆饱满,便可保得平安,故称“喜事”。这里是鸳鸯对其嫂子把贾赦要她当小老婆的事说成是“天大的喜事”一语的嘲弄。

芳官哪里禁得住这话,一行哭,一行说:“……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呢。”(《红楼梦》60)

“梅香”,旧时官绅家丫头常用这个名字,后来代指奴婢。当时有奴婢结拜为姐妹的现象,今已绝迹,意谓不管老几,都是奴才辈的,大家地位相同。

5.性格化

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是作者根据人物特点精心选用的,是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具有凸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红楼梦》46回,五十六岁的大老爷贾赦要纳鸳鸯为妾,鸳鸯决意不从,坚决地表示:“牛不喝水强按头”(省去了“办不到”),当她嫂子来劝说时,鸳鸯啐道:“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

透过这三条歇后语,我们看到了一个头脑清醒,自尊自重,宁折不弯,刚强泼辣的女子形象。

《西游记》中孙悟空所用的歇后语有:

“常言道:‘乍入芦圩,不知深浅。’——倘或被妖魔捞去,却不又要老孙费心?……且等我照顾八戒一照顾,先着他出头与那怪打一仗看。……”(《西游记》32回)

行者道:“老官儿,既然晓得老孙的手段,快把金丹拿出来,与我四六分分,还是你的造化哩;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一捞个罄尽’。” (《西游记》39回)

行者笑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 (《西游记》67回)

这三条歇后语将一个机智聪颖,刁钻难缠,不达目的不罢休,乐观自信的孙悟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语如其人”,听其言知其人,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的优势在于,只需几句便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以上两例各用了三条歇后语,就很好地凸现了人物性格。

二、由四大名著衍生出的歇后语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喜爱,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对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十分熟悉。这四部作品因其人物和事迹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备受人们推崇,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借鉴,于是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民间出现了从四大名著取材的数量庞大的歇后语,四大名著以歇后语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走进了大众的语言当

回答者:了望田园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16 16:51

逼上梁山、义薄云天、五体投地、替天行道、兵来将挡, 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儿。

猪八戒摔耙子——倒打一耙。

唐僧取经——一心一意。

唐三藏取经——好事多磨。

唐僧的书——一本正(真)经。

孙猴子碰着如来佛——跳不出手心。

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

沙和尚挑行李——义不容辞。

唐僧的二徒弟——无(悟)能。

西游记的歇后语:

唐僧西天取经——多灾多难.

孙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

猪八戒做梦娶媳妇——尽想好事;

猪八戒败阵一一倒打一耙

唐三藏的徒弟——一个比一个强

唐僧上西天——取经

孙猴子翻筋斗——相差十万八千里.

水浒传的歇后语: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老北京歇后语的来源

汉字的歇后语举例:

盲人做油条 -- 瞎咋乎(炸糊) ?狗吃青草 -- 装样(羊) 狐狸骑老虎 -- 狐假(驾)虎威?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狗吃豆腐脑 -- 闲(衔)不着 ?鱼池里下网 -- 多余(鱼)

斧子破毛竹 -- 着急(斫节) 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戏台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没钱买海螺--省些(吸?) ? 戏台上的鞭子-- 加码(假马) 寿星弹琵琶-- 老生常谈(弹)?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耻(刺) 护国寺买骆驼-- 没那个事(市) ? 花椒掉进大米里-- 麻烦(饭)了 泥人吃饺子——难言(咽)泥人的肚腹——毫无心肝泥人儿掉在河里——没人样了泥人经不起风雨——本质太差泥水沟里游泳——施展不开泥水匠拜佛——心里明白泥水匠的瓦刀——光图(涂)表面泥水匠招手——要你(泥);要吐(土)泥娃娃的嘴——总是笑呵呵的泥娃娃遭雨淋——软瘫了泥瓦匠出身——和稀泥泥瓦匠砌墙——两面三刀泥蒸的馒头——土腥味泥做的菩萨——全靠贴金你吃鸡鸭肉,我啃窝窝头——各人享各人福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谁也不让谁你卖门神我卖鬼——同行你去南极我去北极——各走一端你有秤杆我有砣——配得起你你有骏马我有金鞍——配得起你你做生意我教书——人各有志逆水行船——不阻力;不进则退年画上的鱼——中看不中吃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撵走狐狸住上狼——一伙比一伙凶碾子磨——实(石)对实(石)念完了经打和尚——没良心;有用是亲,无用是仇娘不正经——热(爹)多娘娘养侄女——两耽搁鸟儿搬家——远走高飞鸟见树不落——要飞了鸟类吃食——不得不低头鸟枪换炮——抖起来了鸟字写成乌——还差一点尿鳖子打酒——满不在乎(壶)尿壶掉井里——吞吞吐吐尿壶没底——下流捏鼻子吃葱——忍气吞声(生)捏鼻子吹螺号——忍气吞声捏鼻子捂嘴巴——不闻不问捏手中鸟——轻而易举,容易得很捏住鼻子过日子——不闻香臭捏着鼻尖儿做梦——不成捏着鼻子唱戏——闷腔捏着拳头过日子——心里憋气捏着一分钱能攥出汗来——会过日子牛背上放马鞍——乱套了牛鼻子上的跳蚤——自高自大牛吃赶车人——无法无天牛打架——顶牛犊拉车——乱套牛犊子扑蝴蝶——看着容易做着难牛粪堆上的蘑菇——好看不好吃牛给羊抵头——仗着脸上牛角尖对牛角尖——对奸(尖)牛角上挂稻草——轻巧牛角上爬蚂蚁——不显眼牛龛里的虫——硬钻牛拉汽车——怪事一桩牛栏里关猪——靠不住牛栏里伸进张马嘴——没你开口的份儿牛郎约织女——后会有期牛郎织女相会——一年一次牛奶里掺墨汁——黑白混淆牛皮袄子反穿——逗虱子走弯路牛皮鼓,青铜锣——不打不响牛皮鼓——声大肚子空牛皮鼓湿水——不响牛屁股缝里的牛蛇虫——又会钻空子,又会吸血牛屁股后的苍蝇——一哄而散;盯(叮)上不放牛屁股后面念祭文——说空话牛身上拔根毛——不在乎;无伤大体牛日也落——祸不单行牛蹄子两瓣——合不拢牛蹄子上供——就显你角(脚)大牛王爷不管驴的事——各管各的牛眼看人——高瞧了你农村的老黄牛——苦了一辈子脓胞破了顶——烂透了女儿国办婚事——难得有一回女儿国招附马——一厢情愿女鬼偷汉——不要脸女子走钢丝——胆大心细偶像面前磕头——毕恭毕敬藕丝炒黄豆芽——勾勾搭搭爬竿比赛——看谁上得快爬楼梯跌跤——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爬山虎的本领——会己结爬上马背想飞天——好高鹜远拍大腿吓老虎——一点没用拍马屁拍到马嘴上——会咬一口拍马屁拍到蹄子上——倒挨一脚拍拍屁股就走——不管了排笔绘画——线条太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只是简单举例。。。。。。。。。。。。。。。。。。。。。。。。。。。。。。。。。。。。。。。。。。。。。。。。。。。。。。。。。。。。。。。。。。。。。。。。。。。。。。。。。。。。。。。。。。。。。。。。。。。。。。。。。。。。。。。。。。。。。。。。。。。。。。。。。。。。。。。。。。。。。。。。。。。。。。。。。。。。。。。。。。。。。。。。。。。。。。。。。。。。。。。。。。。。。。。。。。。。。。。。。。。。。。。。。。。。。。。。。。。。。。。。。。。。。。。。。。。。。。。。。。。。。。。。。。。。。。。。。。。。。。。。。。。。。。。。。。。。。。。。。。。。。。。。。。。。。。。。。。。。。。。。。。。。。。。。。。。。。。。。。。。。。。。。。。。。。。。。。。。。。。。。。。。。。。。。。。。。。。。。。。。。。。。。。。。。。。。。。。。。。。。。。。。。。。。。。。。。。。。。。。。。。。。。。。。。。。。。。。。。。。。。。。。。。。。。。。。。。。。。。。。。。。。。。。。。。。。。。。。。。。。。。。。。。。。。。。。。。。。。。。。。。。。。。。。。。。。。。。。。。。。。。。。。。。。。。。。。。。。。。。。。。。。。。。。。。。。。。。。。。。。。。。。。。。。。。。。。。。。。。。。。。。。。。。。。。。。。。。。。。。。。。。。。。。。。。。。。。。。。。。。。。。。。。。。。。。。。。。。。。。。。。。。。。。。。。。。。。。。。。。。。。。。。。。。。。。。。。。。。。。。。。。。。。。。。。。。。。。。。。。。。。。。。。。。。。。。。。。。。。。。。。。。。。。。。。。。。。。。。。。。。。。。。。。。。。。。。。。。。。。。。。。。。。。。。。。。。。。。。。。。。。。。。。。。。。。。。。。。。。。。。。。。。。。。。。。。。。。。。。。。。。。。。。。。。。。。。。。。。。。。。。。。。。。。。。。。。。。。。。。。。。。。。。。。。。。。。。。。。。。。。。。。。。。。。。。。。。。。。。。。。。。。。。。。。。。。。。。。。。。。。。。。。。。。。。。。。。。。。。。。。。。。。。。。。。。。。。。。。。。。。。。。。。。。。。。。。。。。。。。。。。。。。。。。。。。。。。。。。。。。。。。。。。。。。。。。。。。。。。。。。。。。。。。。。。。。。。。。。。。。。。。。。。。。。。。。。。。。。。。。。。。。。。。。。。。。。。。。。。。。。。。。。。。。。。。。。。。。。。。。。。。。。。。。。。。。。。。。。。。。。。。。。。。。。。。。。。。。。。。。。。。。。。。。。。。。。。。。。。。。。。。。。。。。。。。。。。。。。。。。。。。。。。。。。。。。。。。。。。。。。。。。。。。。。。。。。。。。。。。。。。。。。。。。。。。。。。。。。。。。。。。。。。。。。。。。。。。。。。。。。。。。。。。。。。。。。。。。。。。。。。。。。。。。。。。。。。。。。。。。。。。。。。。。。。。。。。。。。。。。。。。。。。。。。。。。。。。。。。。。。。。。。。。。。。。。。。。。。。。。。。。。。。。。。。。。。。。。。。。。。。。。。。。。。。。。。。。。。。。。。。。。。。。。。。。。。。。。。。。。。。。。。。。。。。。。。。。。。。。。。。。。。。。。。。。。。。。。。。。。。。。。。。。。。。。。。。。。。。。。。。。。。。。。。。。。。。。。。。。。。。。。。。。。。。。。。。。。。。。。。。。。。。。。。。。。。。。。。。。。。。。。

请告诉我谐音歇后语的来历有哪些?

老北京歇后语的来源

 老北京歇后语的来源你知道吗?到底哪些有趣的老北京歇后语是怎么产生的?以下是我搜罗的老北京歇后语的来源,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京话有大量歇后语,从来源分,一种是根据事物的情状而编成的,另一种则有?典?可据。所谓?典?只是比喻的说法,如来源于某一民族,来源于某项民俗,来源于某历史人物及其他等等。

 前一种很浅显,易于了解。例如?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葱茎色白,葱叶色青,豆腐色白,拌之即呈一青二白。?青?与?清?同音,于是指?清白?、?清楚?等意用之。又如?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了?。马尾丝细而坚韧,穿入豆腐,怎能提起来呢!于是用以表示某人、事、物没法提了。再如?土地爷扑蚂蚱?慌了神儿啦?。土地爷是神仙,扑蚂蚱手忙脚乱,于是说慌了神儿啦。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如?冻豆腐?没法拌?。冻豆腐不能拌着吃,?拌?与?办?同音,指事情没办法而言。又如?炒葱?瘪啦?。葱加热一炒,就瘪。于是借以说人窘了、困住了等意思。这属于第一类。  第二类是有?典?的,有的来源于某项民俗,有的来源于少数民族,有的来源于某历史人物等等。北京是历代古都,特别是满族入关后以北京为中心长达二百数十年,满族民俗和清代政治、军事、经济及其他诸种活动在北京话中留下大量痕迹,形成与此有关的话多歇后语。这与上述第一类不同,它不像第一类那样直接取自事物的形状,而是由?典?而生,所以不查清其年由形成的那个典故,就完全不明白该歇后语是怎样形成的,就完全不明白为什么用这句话就影射出这个下句。为探京俗之源,必须讲讲这类歇后语的出处。这类歇后语不少,自然是难以尽述,兹举些例句,以窥其源。

 一、奶茶铺的炕?窄长。

 北京话讽刺某物过于窄长而极缺宽度时,常说?喝!这倒好!奶茶铺的炕啊!?意思是讥讽这个东西过于窄长。

 首先必须讲清奶茶铺是怎么回事。满族先世原无奶食之习。后来谛构满族共同体时将许多蒙古族人编入满洲旗,随着收来的蒙古族人日多,以后又编成蒙古八旗。自此,满、蒙古二族人共同生产和生活,满族人学会了吃奶茶。满蒙旗人入关后,北京商界为应旗人生活之需,有人在街上开设奶茶铺,售奶和奶制品。奶茶铺店堂狭窄,只可顺窗搭一窄长的炕,宽度只容一人坐,长度则可同时列坐十数人或更多。于是奶茶铺的炕就以狭窄而长为突出的特征。奶茶铺的窄长炕,给北京人极为深刻的印象,认为以此比喻物体太窄而无宽是最恰当的,于是形成了这句老北京歇后语。

 北京最后一家关闭的奶茶铺是西城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南的?香薷轩?,停业于1940年。

 二、瘸子打围?坐着喊。

 北京话说人只动嘴而不动手去做为?瘸子打围?,其下文是?坐着喊?。谓只是口中空喝,但不动手做。

 这源自满族人的围猎方法。围猎时众人形成数层的大圈,由远及近,人与人围成由大及小的圈子。圈子形成后,先要大声呐喊,满语有个词?吓起伏兽?,指的就是这种呐喊。人形成圈,被包围在圈内的兽类害怕而潜伏于草木丛中。人多,大声喊叫,伏兽就跳跃而起,四下奔逃。这时,人手中执弓箭刀枪而追打四散的兽类。瘸子参加围猎,只能坐在地上喊叫,但不能起来追打。因此而形成这句歇后语。把只动嘴而不动手的人比作参加打围的瘸子,只管嘴里空喊,但不实际去干。

 三、上坟的羊?豁出去啦。

 所谓豁出去,指的是准无疑,这条命是豁出去了。这源自古老的女真习俗。女真人及其后世满族,杀猪祭天祭神,但对者的坟墓则杀羊以祭,决不杀猪。满人入关之初,仍守此旧俗。直到清代中期,满族人上坟祭扫仍是牵羊到坟地,在先人坟墓前杀羊以为牺牲供品。清末旗人生活日艰,人们无力杀羊以祭,就携带羊肉上坟,总之是坚守不用猪肉祭祀先人坟墓。人们说上坟的羊是有去无还,一到坟地必定丧命。形成这句歇后语使用范围甚广,决不仅用于豁出命去,说豁出金钱,豁出做买卖赔本及其他,都可用此语。凡是下狠心,不顾后果,不考虑损失等等,都说?这回我是上坟的羊!?有时表现孤注一掷的心情,也用这句歇后语。

 四、纸糊的驴?大嗓门儿。

 北京话说人大声吼叫或话音超过正常,常用这句歇后语以示贬意。这源自北京的?烧活?。满族自古有焚烧衣服器物以祭者之俗。人后,将者生前的衣物和使用器械在坟墓前焚烧。《红楼梦》写尤二姐后,贾琏悲痛之余将二姐生前衣服包了拿出去烧,这纯系满族旧俗。后来旗人无力烧真的衣物,于是?冥衣铺?兴起,仿真物而用纸糊成?烧活?,权当真物而焚,以祭亡人。北京的烧活手艺极精,糊什么像什么。糊车必有马、骡、驴,为的是拉车。纸糊驴马只顾外观,并不管内部器官。因此,纸糊的驴的大长脖子就被看成大嗓。说人嗓门儿大,吵人,用纸糊的驴很合适,因为别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嗓门儿。纸糊的驴与真驴大小相同,其脖子就是一个大空筒子。以其大空筒的脖子比大嗓门是很恰当的。现在的人没见过烧活,但只要想想用纸糊个真驴大小的纸驴,其脖子必是个大空筒子。

 五、锅炮鱼?干的。

 北京旗人冬季喜食一种小干鱼,用它炒胡萝卜酱,是北京旗人冬天的家常菜。慈禧太后当政时,清宫膳食房为适应其口味,将炒胡萝卜酱列入冬季的菜单中。人们将这种干小鱼称作锅炮鱼。是捕捞小鱼后晒干,放在锅里,炮成比枯木还干。炒菜时将干鱼放在油内炸。因鱼太干,炸之即酥。

 北京话说某人行为或语言使别人太下不来台,语言过于生硬而使人难堪之类的意思为?干?。?干人?一词是说给人难堪。?干?可作动词用,例如?他这一句话真能把人?干??。针对这种场合,北京人就用?锅炮鱼?这句歇后语,还可以这样说?锅炮鱼怎么的?干的!?

 六、海子的鹿?愕着。

 海子指北京南苑的一片湖沼和相连的沼泽地而言。那里在清代以前就曾是皇家猎场,清代加以扩建,放养大量鹿类,以供皇室狩猎。鹿在野生环境中,为了觅食而必须四处游动,终日终夜活动不息。又为了逃避猛兽的和猎人捕杀,必须随时随地处于精神极为紧张的状态;嗅觉、听觉、视觉和其他一切官感必须时时在发挥高度作用。鄂伦春和鄂温克人平日狩猎活动中以猎取鹿类为最多,所以深知鹿性,关于鹿的机警和警惕性之高,有充足的认识,传说甚多,真实可信。这确证鹿类是非常灵活机动的。但是从东北三省将鹿捕来放在海子里养着,天长日久,鹿失去野生环境,吃草有现成的,随地可食,且无猛兽危害,也听不见猎人的枪声。久而久之,它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终于愕在那里,呆头呆脑,动都懒得动了。现在人们没见过海子的鹿,但人人见过动物园里的鹿;二者相同。?海子的鹿?愕着?这句话就这样形成了。

 北京人谓无事可做,脑力体力皆不用,终日闲着,常说这句歇后语,例如?他成天没事,真是海子的鹿?,下文是?愕着?。

 七、王胖子的裤腰带?稀松。

 北京话指两种情形为?稀松?。一种是说绑得松、拴得松、装得松,是实指而言。另一种是说抓不紧、不严、不紧张、不努力等等。这两种情形皆可用这句歇后语。如说绑得松,可说?你怎么绑的,简直是王胖子的裤腰带?。又如说对事抓不紧,可说?他那人办事,王胖子的裤腰带!?这两句话一是说绳绑得稀松;一是说办事抓不紧,稀松。

 早就听老人说王胖子实有其人,但始终未得其详。1966年在北京东郊郎家园见着王胖子的后人,才得知王胖子是扛粮工人,扛通过运河自南方运京的漕米。清代南北运输靠运河漕运,北京郎家园地处运河北终端,有些人户专扛粮米。王胖子身高力大,膀大腰粗。因为肚子很大,所以用不着裤腰带。将裤子提起,粗腰大肚就把裤腰撑紧,裤腰带只虚拢而已。王胖子出了名,他的特点构成了这句歇后语。

 顺便说几句郎家园。老北京皆知早年卖枣的吆喝?郎家园的小枣?,这种枣的核极小。郎家园是觉罗郎球的坟地。郎球随顺治帝入关,曾任尚书之职,入关后立即佐多罗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用兵江南,转战长江流域。郎家园即由郎球而得名。1966年,王胖子的后人对我说,郎家园的无核枣树只有他家院内的两棵了。

 八、别净顾了吃元宵?瞧灯。

 使用电灯以前,油灯和蜡烛都放在桌上或柜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或移动桌柜等物,很容易将灯烛打倒碰翻。打翻灯烛在那时是大危险事。因为中国房子皆木结构,糊纸,灯烛一倒,极易引起火灾。因此人们日常不断互相提醒告诫,叫大家注意灯烛,不要弄倒,以防火灾。再者那时没有现代化消防设备和工具,没有自来水,一发生火灾,立即酿成大祸,所以?小心火烛?是人们时刻念念的一件大事。

 京俗从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为灯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为灯节正日子。灯节期间家家悬挂花灯,儿童手执提灯,各处皆灯。汤圆在北方称为元宵,元宵是灯节的应节食品。因此看灯和吃元宵构成灯节两件大事,也是表现灯节的二大特征。由此产生了一句歇后语?别净顾了吃元宵?,意思是说还有看灯一事,不可只吃元宵不顾看灯。老北京提醒人注意火烛时,说?别净顾了吃元宵?,下文含意是还得?看灯?。

 九、外厨房的灶王爷?独坐儿。全国各地民间皆有印制的?神码?,即木板刻印的纸神像。北京旧日由纸店出售神码,八月十五日有月亮码儿,除夕接神有全神码儿,有财神码儿,有灶王码儿。北京的灶王码儿有两种,一种的神像是男女二人并坐,称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这种双人的灶王码儿是家庭供的。神码儿上顶部印着?一家之主?。老北京说一家中以灶王爷为最大。另一种的神像是单人的,只有一男像,并无女像并坐。这当然表示只有灶王爷而无灶王奶奶,也就是独身的灶王爷,并无配偶。这种独身的灶王码儿用于外厨房和商店。商店只有男性而无女性,一个商店自掌柜到伙计至于学徒皆为男性,所以贴这种独身无配偶的灶王码儿。什么叫外厨房呢?原来旧日京城大户人家的'厨房有内外之分。外厨房是全府第的厨房,承制全家上下人等的膳食。外厨房又称大厨房,地处内宅之外。另设内厨房,亦称小厨房,位于内宅近旁。内厨房只管府内一部分上下人的膳食。因此可以说外厨房(大厨房)是全府的总厨房;内厨房(小厨房)是府内一部分人的厨房,是部分的厨房。《红楼梦》中所说柳五儿之母好容易接手但终未得志的,就是荣国府的一个部分的厨房(小厨房)。荣国府还有大厨房,否则阖府上下那样众多人口的膳食由何处备办。

 由此形成一句歇后语。凡数人相聚但只有一个座位,或众人站立而只一人有座位,或某人不谦逊而独占唯一的座位,北京话就说?喝!外厨房的灶王爷!?内含只有一个座位或一人独坐之意。

 十、卖山里红的?就剩下一挂了。

 北京内城的护国寺、白塔寺、隆福寺和外城的土地庙,自清代后期开庙会,每月各庙轮流有庙会,就如同集市一样,好像现在的农贸市场。开庙会之日,百货杂陈,吃的使的穿的一概俱全,并有杂耍和戏曲棚子以及食品摊儿。东西各庙每逢开庙日,必有几个卖山里红的人站着叫卖。不是堆着卖,而是将山里红当做珠子那样用线穿成串,卖者脖子上挂许多串,其串的长度如同上朝穿朝服所挂的朝珠。现在的人没看见过朝珠,就想一串长的项链儿吧。只是比项链儿长得多,挂在脖子上,下端垂到肚脐部位。卖者不但脖子上挂许多串,左手小臂弯曲着,也挂着许多串;只剩下右手做动作。其吆喝的词句甚为可笑,不论他身上臂上挂着多少串,可是喊?买山里红吧,就剩这一挂啦!?老北京称逛庙会为?上庙?。庙会的日子,熟人路遇问候?您上哪儿克?答称?我上庙克?。开庙之日,庙门旁必站着卖山里红的,于是人们听惯了?就剩下这一挂?的这句话了。

 由此而产生了一句歇后语?卖山里红的?,下句含意是?就剩下这一挂了?。这个?挂?字转用于衣服,中国式衣服称?大褂?、?小褂?、?马褂?等等。

 现在还有?褂子?之说,例如?穿件制服褂子?,意即穿制服上衣。还没听过?西服褂子?之说。大概因为制服自清末就来到中国,年深日久而?华化?了;西服新来乍到,尚未风土化吧。这句话用于嘲讽、自谦和写实。嘲讽之意用于熟人间开玩笑,如说?大哥!今儿又穿这件出来啦!您这是卖山里红的!?意思是说?你就剩下这一件褂子了?。自谦之意表示自己衣服少,不是单夹皮棉纱俱全,如说?我可比不了你,穿什么有什么。我是卖山里红的。?意思是只此一件褂子。写实之意是断了钱粮季米的旗人专用的。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北京旗人家大多典卖一空,家徒四壁,竟有用瓦片当碟子用的人家。但旗人要脸面,全卖光了也得剩下一件整齐衣服,到亲友家去时才穿上,回来时一出人家大门就立即脱下来包好,回家收藏以备再穿。这就真是?卖山里红的?,什么都没有了,?就剩下这一挂啦!?

 十一、竹板儿弓?一个劲儿。

 先说什么叫?劲儿?。弓的强度以?力?计,以?力?为弓的强度的单位。步弓?力?大,马弓?力?较小。这个?力?,俗说?劲儿?。满族人在关外狩猎时惯用强弓大箭,?射熊虎洞穿?。入关后,雍正时核旗兵的射箭成绩,能开十力弓者仍有数万人。满族入关前制弓以桦木为弓胎,外缠鹿筋,施加动物胶;弓力极强。入关后,得到南方产的竹子,制弓改用竹胎。又因得到南方的水牛角,所以用水牛角镶在竹胎内面,不再缠鹿筋。用竹胎镶水牛角,制成的弓秀气美观,再包以桦皮,施加彩画,更加好看。但是这种弓的力较桦木胎缠鹿筋的弓稍差些,不过仍能达到十力。缠筋弓靠鹿筋而增力,竹胎弓靠水牛角而增力。自清代中期,北京制弓已不用桦木缠鹿筋,而专用竹板加水牛角。制弓时,先将选好的竹板加工成胎,未镶水牛角时,这种竹板弓胎俗称竹板儿弓,其强度为一?力?。俗话称弓的?力?为?劲儿?。竹板弓的强度为?一力?,俗说?一个劲儿?。随着加镶水牛角的薄厚、宽窄以及牛角的质地等的不同,引的力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

 北京话说人?一成不变?、?稳重?、?坚持?等为?一个劲儿?。例如说某人沉稳而不轻易变动,心里有数,说?他那个人可是竹板儿弓?,意思是说此人稳重不轻动,拿得住劲儿。此外还有人将?一个劲?说成?一弓劲儿?或?一功劲儿?,除表示上述沉稳持重之意外,?一功劲儿?还表示?一种劲头儿?之意。但这个用法不广。作为歇后语而普遍使用的仍是?一个劲儿?。

 十二、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现在人们脑子里关于兔的形象是儿童读物里的小白兔拔萝卜,还有兔妹妹、兔弟弟等等,早已不知兔儿爷是什么样子了。当年的兔儿爷可真有个?爷?相。头戴帅盔金光闪,身披银甲灿斑斑,护心宝镜明如月,四杆彩旌拥背肩。原来兔儿爷是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将,只是三瓣红唇和竖立的两支长耳告诉人说这位爷是兔子,是兔儿爷。早年一进农历八月,北京街头就出现兔儿爷摊子。特别是东四、西单、鼓楼前之类的闹市,至于西四、东单、新街口、北新桥等次一级的街市,甚至更小的地方,均有人摆出兔儿爷摊子,不但吸引孩子们围观不肯离去,成年人亦多看摊购买,所以热闹异常。过去北京人是不放过一节,七月十五莲花儿灯摊子才一收市,八月节的兔儿爷摊子又现街头。燕都岁时借以得到多彩的点缀。

 当年的兔儿爷摊子确是琳琅满目,色彩鲜艳。兔儿爷一位一位服饰鲜美,大者高达二市尺有余,中型的一尺多,最小的三寸左右。摊呈立体式,如阶梯形,多至十来层,摊子很大。层层摆满,一位挨一位,大者居上位,最下陈列最小型的。人们看着看着,不知何由而生遐念;这么多的兔儿爷团聚一处,形成一个大摊。这要是爷与爷打起架来,众爷们岂不一哄而散,最后拆散了摊子。于是留下?兔儿爷打架?一语,隐含下文?散摊子?。北京话?散摊子?用处极广。如几个人合办一事,未成而合作解体,就说?散摊子?。又如集聚办事或集合出发,未果而散,也说散摊子。再如某处停办、停业或撤消,人员离散,也说散摊子。

;

歇后语和成语的关系

歇后语

由来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相对于成语、谚语而言,用字比较通俗、口语化,富有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有时语带相关,更添几分幽默,因此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我们除了可以把歇后语视作一种文字游戏外,也能从歇后语看出我们的生活文化。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翟灏编的通俗编,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文化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

关于歇后语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歇后语和成语的关系如下:

1.来源不同

成语的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多出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如神话传说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另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歇后语是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是经过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如小葱拌豆腐一一一青(清)二白,外甥打灯笼一一照舅(旧)等。

2.含义不同

成语是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在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3.语言形式不同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歇后语也被称为“俏皮话”,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

成语和歇后语的相同之处只有一点,那就是它们都属于《熟语》。熟语就是指常用的固定短语。

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韵律协调性等特征。内容上反映的多是古代事物;新创的很少,形成时间也多是上古时代;

语言形式上,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语音、词义、语法现象。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结构成分意义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

来的整体意义。如:“破釜沉舟”,表面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是“下定决心干到底”。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

歇后语原是俗语的一种,是近似于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并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它有特别的结构,有上下两半组成,同成语性质很相近,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成语。把一个成语的意义做前后两部分说出来,前一部分是个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有时只说出上半,下半省略,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部分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关于歇后语的研究报告:

歇后语的含义:

歇后语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一、问题提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有趣生动的歇后语,有很多好像都出于名著。那么,这些歇后语是怎么来的呢?都有哪些种类的歇后语呢?都有哪些歇后语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名著《西游记》中的歇后语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式

查阅书籍和资料,查阅网络资料,请教别人。

三、资料整理

1、来源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祭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2、著名歇后语整理

瓮中捉鳖一一手到拿来。

贼去了关门一一迟了。

蛇头上苍蝇一一自来的衣食。

糟鼻子不吃酒一一枉担其名

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一一自掩苦处。

坐山观虎斗一一坐收其利。

3、歇后语的现状

现今学者对于歇后语的研究从很多角度展开:历时的追根溯源的研究、共时的本体研究(包括了结构方面、语义方面)、影响和社会交际功用的研究、具体分类研究,以及与其它的成语、谜语等的对比研究。

四、关于歇后语的研究结论

歇后语浓缩了中华儿女,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的能令人会心笑,有的能令人陷入沉思,还有的能令人刹那间明白道理。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希望从此以后有更多的人运用歇后语体验歇后语在我们生活中带来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