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分享 成语分享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韦的故事?-下列哪个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讳的故事

tamoadmin 2024-10-18 人已围观

简介?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韦的故事?-下列哪个成语典故说的是吕不讳的故事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 焚书坑儒(秦始皇) ?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1. 求5个文言文神话故事,5个文言文历史典故

嫦娥奔月嫦娥,羿①妻也,窃西王母不药服之,奔月。

将往,枚占②于有黄③。有黄曰:“吉。

翩翩归妹④,独将西行,逢天晦芒⑤,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⑥。

精卫填海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

弃其杖,化为邓林。黄帝擒蚩尤蚩尤作兵伐黄帝。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后羿射日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jiáo用箭射)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2. 出自文言文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出奇制胜 出处: 《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典故: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

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例子: 统率所部,~,将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图恢复。(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2. 亘古奇闻 出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从来稀有,亘古奇闻。”

典故: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从古到今很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

3.奇货可居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典故: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

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例子: 可是他们把票子当做~,非要足了钱不肯放回。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4. 奇葩异卉 出处:《西京杂记》卷三:“奇树异草,靡不具植。” 典故: 珍奇难得的花草。

例子: 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丛林中,有许多~。 5.百步穿杨 出处: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典故: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例子: (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6. 百感交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典故: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

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例子: 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思绪万千。(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7.百家争鸣 出护憨篙窖蕻忌戈媳恭颅处: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典故: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例子: 没有~,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8.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出处: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典故: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例子: 测绘工作常是~,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9. 发引千钧 出处: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典故: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

比喻极危急。 10. 东方千骑 出处: 汉·乐府《陌上桑》诗:“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典故: 旧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例子: ~从骊驹,岂不下山逢故夫。

(梁·简文帝《采菊篇》诗)。

3. 文言文的历史 详细点 从古到今的

文言文的历史自从商朝产生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刻写甲骨卜辞以来,可以说就开始了文言文的历史。

我们知道文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从古至今汉字的形音义都在变化。虽然我们不知道某个字在古代怎样读,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根据字形来识别它的意义,这正是表意文字的特点。

所以在不同地方使用不同方言的人,都能根据字形理解语句的意思。有人据此认为汉字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绵延不息,传承至今,可以说汉字功不可没。

根据古代汉语发展史,结合古代文学史,在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散文,二是辞赋,三是诗歌,四是古白话。

下面按朝代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分别叙述。(1)先秦时期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包括春秋末年战国初年语录体的《论语》《墨子》;战国中期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的《孟子》《庄子》;战国后期专题论文的《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另外还有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诸子散文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诸子简介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

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带着与统治者在政治、哲学上的巨大差距,转化、更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基础,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真正构建了古老中华的核心次序,铸造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铸就了中华民族之魂。 孟子先秦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墨子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东滕州人,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提出“兼爱”“非攻”“ 节用节葬”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别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

早年曾游学于齐国,。

4.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文言文)

讳疾忌医 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

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

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

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

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了。 [提示] 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

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原文] 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231393037“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十日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

桓侯遂(15)。——《韩非子》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②有间——一会儿。 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

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⑤好(hào)——喜欢。

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过了。 ⑦益——更加。

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 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

及——达到。 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

古时治病用石针。 (11)火齐——火煎的汤药。

(12)司命之所属——到了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命运的神。

(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14)索——寻求。

(15)遂——就。 棘刺尖儿上雕猴子 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

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

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

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

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提示] 牛皮、谎言,编得再巧妙,也经不住认真的考察、仔细的分析。根据这则寓言故事,人们常常把谎言称为“棘刺之说”。

需要说明的是,应该把故事中卫国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艺术区别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凭借极细的刻刀和放大镜、显微镜在头发丝上雕刻。

但在一、二千年前,人们的技艺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铁匠的分析判断是根据当时的水平作出来的。

[原文] 燕王征巧术人①,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②,养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

5. 古文典故故事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

病――――劳累。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非徒―――不仅只是。

评点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闵王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注释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粮食仓库。

评点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太形——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冀州——地名,包括现今河北、山西两省和辽宁、河南两省的一部分地区。 河阳——地名,在现今河南省孟县境内。

惩——音称,惩罚。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音于,迂回,曲折、绕道的意思。 豫——音预,地名,现在的河南省。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陈留县境内。

荷——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基。

畚,音本。箕畚,就是畚箕,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就是了父、母的孤儿。

龀——音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晨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惠——同慧,智慧,不惠就是愚蠢的意思。 一毛——一草一本,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匮——音溃,缺乏的意思。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厝——音错,安置的意思。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同垄,陇岗,就是高山。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

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评点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这是一件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终于在别人帮助下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这就说明: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

6. 有关古文的或古代故事的

1、程门立雪 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

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 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7. 急需一个关于诚信的历史故事.要简短的.最好是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有的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一雪前耻,还有哪些成语源自历史?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杯弓蛇影 鞭长莫及 宾至如归 病入膏肓 伯乐识马 出奇制胜 唇亡齿寒 道听途说 得陇望蜀 东山再起 举足轻重 老马识途 毛遂自荐 奇货可居

第1计 瞒天过海 第2计 围魏救赵 第3计 借刀

第4计 以逸待劳 第5计 趁火打劫 第6计 声东击西

第7计 无中生有 第8计 暗渡陈仓 第9计 隔岸观火

第10计 笑里藏刀 第11计 李代桃僵 第12计 顺手牵羊

第13计 打草惊蛇 第14计 借尸还魂 第15计 调虎离山

第16计 欲擒故纵 第17计 抛砖引玉 第18计 擒赋擒王

第19计 釜底抽薪 第20计 浑水摸鱼 第21计 金蝉脱壳

第22计 关门捉贼 第23计 远交近攻 第24计 假途伐虢

第25计 偷梁换柱 第26计 指桑骂槐 第27计 假痴不癫

第28计 上屋抽梯 第29计 树上开花 第30计 反客为主

第31计 美人计 第32计 空城计 第33计 苦肉计

第34计 反间计 第35计 连环计 第36计 走为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手不释卷

手到擒来

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三戒》

为国捐躯和视如归 出自曹植的《白马篇》

愚公移山,出自我忘记了

心有灵犀 出自李商隐的《无题》

此情可待 出自同上

萍水相逢 出自《水浒》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 :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望梅止渴、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战、

完璧归赵、

三顾茅庐、

草木皆兵、

围魏救赵、

指鹿为马、

唇亡齿寒、

纸上谈兵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上楼抽梯、隔岸观火、草船借箭、暗渡陈仓、金蝉脱壳、远交近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程门立雪、刻舟求剑、悬梁刺股、卧薪尝胆、半老徐娘、退避三舍、图穷匕见、胯下之辱、毛遂自荐、纸上谈兵、窃符救赵、指鹿为马、马革裹尸、杯弓蛇影、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破釜沉舟、乐不思蜀、三顾茅庐、请君入瓮

精卫填海。望梅止渴,愚公移山,守株待兔,负荆请罪,

大禹治水,覆水难收 · 赴汤蹈火 · 分庭抗礼 ·

防微杜渐 负隅顽抗 · 负重致远 · 管鲍之交 ·

· 感恩图报 · 过河拆桥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无忧 · 各自为政 · 华而不实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浃背 · 后来居上 · 合浦珠还

· 后起之秀 · 后生可畏 · 火树银花 · 坚壁清野

· 间不容发 · 井底之蛙 · 鸡口牛后 · 江郎才尽

· 见猎心喜 · 鸡鸣狗盗 · 九牛一毛 · 胶漆相投

· 举一反三 · 开诚布公 · 空洞无物 · 沆瀣—气

· 克己奉公 · 开卷有益 · 侃侃而谈 · 口蜜腹剑

· 开门揖盗

战国:完壁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惊弓之鸟(更赢),高山流水(俞伯牙 钟子期)

讳疾忌医(蔡桓公)。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途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 孙敬)。

汉:一饭千金 背水一战 暗度陈仓 多多益善(韩信),四面楚歌 破釜沉舟 十面埋伏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投笔从戎(班超),约法三章(刘邦)

三国:三顾茅庐(刘备),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七步成诗(曹植),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 诸葛亮),鞠躬尽瘁(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狄),凿壁借光(匡衡),草木皆兵(荷坚)。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鳐),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围魏救赵, 怒发冲冠, 指鹿为马,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入木三分, 风声鹤唳,背水一战,瓮中捉鳖

卧薪尝胆, 钟鼓之乐, 篝火狐鸣, 鱼腹丹书, 揭竿斩木, 揭竿为旗, 斩木为兵,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约法三章,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乐不思蜀,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完璧归赵.

千金买骨, 凿壁偷光, 闻鸡起舞, 才高八斗, 洛阳纸贵, 刮目相看.

江郎才尽, 一身是胆, 狗尾续貂, 四面楚歌, 言过其实, 七步成诗.

画龙点睛, 孺子可教, 煮豆燃萁, 多多益善, 金屋藏娇.

退避三舍, 杀妻求将, 手不释卷

一鼓作气 纸上谈兵 退避三舍 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 单刀赴 会 破釜沉舟 暗渡陈仓 四面楚歌 草木接兵 势如破笋 望洋兴叹 后来居上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洛阳纸贵 守株待兔 胸有成竹 鸡鸣狗盗 高山流水 刮目相看 才高八斗 手不释卷 毛遂自荐 声东击西 草船借箭 虚张声势 知己知彼 步步为营 过五关斩六将 舌战群儒 如鱼得水 丢盔弃甲 抛砖引玉 盲人摸象 千里送鹅毛 名落孙山 下笔成章 不学无术 史无前例 众口一词 ~~~~~

中国古代故事,和《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感觉差不多的还有什么?越多越好!

1、指鹿为马

李斯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几乎成了太上皇,渐渐不把胡亥放在眼中了。

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时,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说:“臣进献一马供陛下赏玩。”胡亥虽然糊涂,但是鹿是马还是分得清。他失声笑道:“丞相错了,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板起脸地问左右大臣;“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围观的人,有的慑于赵高的*威,缄默不语;有的惯于奉承,忙说是马;有的弄不清赵高的意图,说了真话。

胡亥见众口不一,以为自己是冲撞了神灵,才会认马为鹿,遂召太卜算卦,太卜道:“陛下祭祀时没有斋戒沐浴,故至于此”。

胡亥信以为真,便在赵高的安排下,打着斋戒的幌子,躲进上林苑游猎去了。二世一走,赵高便将那些敢于说“鹿”的人纷纷正法。

2、程门立雪

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你回家了)我的学说就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

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3、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4、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5、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

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百度百科——指鹿为马

百度百科——四面楚歌

百度百科——程门立雪

百度百科——围魏救赵

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

古代避讳的笑话

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一般

地说,是在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字来替换。普通

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有强制特点,

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由于皇帝的避讳如此神圣不可侵犯,结果造成了一个个让人喷饭的笑

谈。

晋文帝名叫司马昭,那么“昭”字别人谁也不许用,于是,连古代的王

昭君也得改名,叫“王明君”。

晋愍帝叫司马业,那么“业”字就为皇帝独霸了去,甚至连地名“建业”

(今南京)也改名叫“建康”。

唐高宗叫李治,“治”字就变成皇帝独有的字,而且和“治”同音的字

也得改。在行文中凡是遇到“治”的字都改写成“持”“理”等同义词的字。

而“稚”字因和“治”同音,凡是用“稚”的地方,都必须用“幼”来代替。

好在汉语当中同义词较多,否则真不知如何办才好。

唐高宗的太子叫李忠,那么“忠”字也得避讳。朝中实行多少年的官职

名“中郎将”,也奉命改为“旅贲郎将”。

以上避讳是皇帝或太子的名字,还好理解,发展到后来,甚至连皇帝的

姓、属相都要避讳,这一下子更出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宋徽宗因为属狗,因此天下的狗便走了运,有旨禁止天下杀狗。

元仁宗因为属鸡,降旨禁止在大都市内提到鸡。从此买鸡卖鸡,都得抱

鸡而行,以示对“鸡”字的尊崇。

荒唐的是,明武宗既姓朱,又属猪,所以在正德十四年,他下了一道圣

旨,禁止民间养猪。他认为养猪、杀猪,是把矛头指向了皇帝。不想此令一

下,几年后,几乎全国的猪都断了种,以至于节日用来祭祀天地祖庙的猪都

无法找到。后来,由于大臣们的劝谏,他才不得不取消这道令人哭笑不得的

禁令。

清代的慈禧太后属羊,于是朝中有令,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

羊肉”一类的话。但是慈禧太后嘴馋,又不能不吃羊肉。于是又下令,管“羊

肉”叫“福肉”“寿肉”,真是欺人欺己的可笑办法。

啼笑皆非的帝王梦

古代人做梦往往让人占卜一下吉凶祸福,以便趋吉避凶。普通人占梦,

一般不会有多大的举动。而封建帝王们的梦却不同了,他们有时“趋吉避凶”

的举动令人瞠目结舌,时常还会闹出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南北朝时期,宋少帝刘子业是一个荒*无耻的帝王,他常令宫女们赤身

地在宫里互相追逐取乐,不从者立斩不赦。一天夜里,刘子业梦见一个

宫女痛斥他无耻。少帝大怒,醒后召集所有宫女,发现其中的一个与梦中所

见的颇为相像,于是不容分说,将她拖出斩首示众。

公元944年一天早晨,后晋皇帝石重贵派太监去翰林院问众学士:“朕

昨夜梦一玉盘,中有一玉碗和一玉带,光莹可爱,是何征兆?宜即奏来。”

众学士商量一番,决定上表称贺。表中写道:“玉者,帝王之宝也。带者,

----------------------- 页面 3-----------------------

有誓功之兆。盘盂者,乃守器之象,为吉梦。”晋出帝做此梦后不到3年,

后晋政权就灭亡了。虽然后晋的灭亡与出帝做梦毫无关系,但这对众学士的

解释与祝贺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宋徽宗继位不久,梦一青衣童子从天而降,并向他出示一玉牌,上面写

着“丙午昌期,真人当出”8个大字,徽宗醒后喜不自胜。他想距丙午年尚

有二十余年,便预先写好将这美梦大大渲染一番的诏书,同时又派人去全国

各地寻访异人。他想,到了丙午年,辅佐自己的异人寻访到了,再拿出早在

20年前写好的诏书,这桩祥瑞大事岂不可以轰轰烈烈地庆贺一番?可是直到

丙午年前一年的乙已年,仍然未见有什么异人出现。那年冬天,他传位于太

子宋钦宗,即把钦宗当做“异人”,勉强去应验那个梦。可是不久,女真人

大举进犯,攻陷开封,自己和钦宗双双当了俘虏。做了阶下囚的徽宗仍不忘

记20年前的美梦,和被俘的大臣说,那梦为什么不灵验呢?这时有个大臣对

8个字的解释是,丙午是猖獗之期,女真人出现。反正这时君臣都当了俘虏,

说话也不用顾忌了,宋徽宗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明万历皇帝夜做一梦,有一只老虎咬伤了他的脚,醒后既害怕又恼怒。

于是下了一道圣旨,令西苑动物园禁止给老虎喂食。这一下老虎遭了殃,不

久就一个一个地全都饿了。

可笑的是,有些帝王的梦不是真梦,而是编造出来的瞎话,以达到自己

的政治目的。

曹操受封魏王,时刻怕人谋害。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个侍从见他被

子掉了下来,出于好心为他去盖。这时,本来醒着的曹操一跃而起,拔出剑

来把这个侍从杀了,然后倒头又“睡”。早晨醒来见侍从被杀,他装作痛惜

的样子说:“孤夜里做梦,望侍者小心。”然后厚葬被杀者。从此,他

睡觉时侍从们都远远地躲开,怕他再“梦”里。

元世祖忽必烈攻打南宋,欲渡黄河。他事先已经探好水浅的地方,但不

对众人说出来。一天召集众将,宣称昨夜有神仙托梦,说有一处水浅可以渡

过黄河,众将率军而去,果然安全渡了过去。于是,众将士都信以为真,认

为天神保佑,大元将兴。

明太祖朱元璋也爱玩“做梦”这种把戏。洪武初年,他下令为开国功臣

建庙。庙刚建好时,朱元璋向大臣们宣布说,昨夜梦见关羽,询问为何不给

他建庙。关羽还说,明军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时,他曾领10万阴兵助战,

功劳极大。于是,朱元璋责成工部为关羽建庙。不难看出,关羽之梦纯属胡

言。这明明是朱元璋编造此梦,企图让臣民们相信,大明政权是应天而兴,

得到神人保护,自己则是真龙天子。

稀奇古怪的帝王梦,有时还会不明不白地让某些人占了便宜。

明洪武十八年适逢大考。在殿试状元的前夕,朱元璋做了一梦,梦见宫

中有一个巨大的钉子钉缀着几缕白丝。在朱元璋殿试阅卷时,发现一个考生

的名字叫“丁显”,姓名与梦境相符,所以不管答卷好坏,当即传旨,丁显

为本科状元。

无独有偶,明嘉靖二十三年大考殿试,考官们照例将已拟好名次的卷子

呈给皇帝御览。可嘉靖没有同意考官们排的名次,而是排出了一个叫秦鸣雷

的人做了状元。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夜里梦中听到了雷声,恰与鸣雷

的字相符。这正是十年苦读,不如取一佳名。可是这名字又实在难取,因为

谁也不知道到时候皇上会做什么梦。

----------------------- 页面 4-----------------------

历史上也有借解梦而进谏的事例。武则天称帝后,曾梦见一只鹦鹉,羽

毛非常丰满,但两只翅膀却折断了。第二天上朝,她让众大臣占梦。内使狄

仁杰奏道:“鹦鹉的鹉与陛下的姓同音,因此这羽毛丰满的鹦鹉象征着陛下,

而折断的两只翅膀是陛下的两个儿子庐陵王和相王被放逐出京,若陛下召回

他们,则双翅齐全了。”当时武则天自立为帝,篡夺了大唐江山。放逐她两

个儿子是为了巩固武家统治的需要。因为庐陵王和相王都是唐高宗的合法继

承人。狄仁杰借圆梦进谏,可谓是胆大至极了。不过毕竟是“占梦”,不会

因此惹来杀身之祸,这也是狄仁杰过人的聪明之处。

因梦做官的事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人,西汉文帝时期的邓通就是典型的一

例。一天清晨,汉文帝贪睡,恍惚做了一梦,梦见自己腾空而起,差不点儿

登上云霄。正在要上又上不去的时候,突然身下来了一个黄头郎(宫中侍卫,

因扎黄头巾,故称“黄头郎”),使劲儿推了一下他的脚,方得登上天界。

文帝非常高兴,急忙回头看是谁帮了他的忙,无奈只看到了背影,似乎这人

的衣服破了一个洞。天亮时,文帝把宫中侍卫召集起来,让他们一个一个在

眼前走过。当邓通走过时,文帝立刻高兴了,原来,他的衣服正好破了一个

洞。另外,邓字的繁体字偏旁是个“登”字,“正是此人能让我登天”,文

帝大喜过望。立刻传旨,封邓通为大中大夫。就这样,一个庸碌无能的宫中

侍卫一下子升了官,而他自己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哩。

皇帝的业余爱好

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按理,他们要管理好国家,

应该是十分忙碌和操劳的。可是,有些皇帝把管理国家的事情都推给了心腹

大臣和自己信任的太监去管,自己则专务“业余爱好”。其中有些帝王的业

余爱好,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

唐玄宗接任于盛唐的国富民强,不愁吃喝,享受太平,闲来无事,专门

研究音乐。他组织了专门的宫廷乐队和舞伎,自己谱曲,自己编舞,把唐朝

的宫廷音乐推向高潮。他作的《霓裳羽衣曲》成为古代名曲。

唐僖宗可称得上典型的球迷皇帝。他曾得意洋洋地自我吹嘘:“我要是

应考打球进士,一定得头名状元。”四川节度使出缺,有陈敬暄、师立、牛

勉、罗元果四人争着要去。唐僖宗决定,采用击球选官。比赛结果,球艺较

精的陈敬暄出任四川节度使。

唐庄宗喜欢摔跤 (角抵之戏)。一天,他叫大臣李存贤和他较量,李存

贤最初没有施展出全部本领,唐庄宗嫌不过瘾,说:“如果胜我,赏你一郡。”

李存贤再次角斗时,竟斗胆把庄宗摔倒在地。庄宗不但没恼,反倒说话算话,

封他为蔚州刺史。

南朝齐废帝萧宝卷特别喜欢做生意。他为了过做生意的瘾,下令在宫中

的后苑设立市场,和宫女太监们共同做买卖,并建立起了“管理机构”。他

以宠妃潘氏为市场总管,自己则充任潘氏手下的管理人员。对违反市场规矩

的,包括皇帝自己,均可以鞭挞。

晋惠帝司马衷的儿子,从小不爱读书,当了皇帝后专门研究做生意。他

在宫中让人和他一起杀猪卖酒,竟练到可以用手掂量肉的斤两,毫厘不差。

南唐后主李煜当太子时就喜欢填词,当了皇帝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专

门研究写诗填词,即使在他亡国被俘的时候,也即景生情,写出很多感人的

----------------------- 页面 5-----------------------

词作。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名词名句,被人看做是五代词的顶峰,因

此,人们称他为“皇帝词人”。清代的乾隆皇帝却专门写诗,他的诗在艺术

成就上虽不及李煜,但在数量上却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人。据《四库全书简明

目录》记载,乾隆御制诗有4集,共达33940首之巨!又据郑鹤声、郑鹤春

所著《中国文献学概要》载,乾隆的诗有10多万首。以乾隆88岁寿数计,

他平均每天要写出3首诗。

宋徽宗赵佶的业余爱好是书画。他曾在宫里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画院,并

亲自给学员们上课和批改“作业”。他的书法艺术更是出类拔萃,所创造的

“宋体”字一直流传到今天,印刷体中的“仿宋字”就是仿宋徽宗的字体。

明熹宗朱由校喜欢盖房子。他亲自当木匠、操作斧头凿锯一点儿也不比

能工巧匠逊色。当他干得起劲儿时,不愿会见任何人。宦官魏忠贤投其所好,

专挑其“引绳削墨”兴趣最浓的时候奏事,熹宗往往回答一声:“知道了,

你去负责办这件事就是了。”结果魏忠贤操纵了朝政。不过,熹宗也真有耐

心和劲头儿,据记载,他仿造皇宫里的建筑,造出来的宫殿模型真是惟妙惟

肖。假如他不投胎皇家,说不定真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建筑家哩。

与其他皇帝的业余爱好相比,北齐后主高纬的爱好却显得寒酸和下贱

了,他居然爱好当乞丐。他在后宫的华林苑设立了贫穷村舍,令人穿上破衣

烂衫当乞丐,自己也参与其间,充任一个角色,从事乞丐之间的生意买卖,

聊补精神空虚。

娃娃皇帝

中国的封建社会,帝王的“宝座”是世袭的,因此,出现了许多乳臭未

干的娃娃皇帝。据统计,仅10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就有20多人。

最早的娃娃皇帝是西汉的昭帝刘弗陵。他10岁时继承皇位。

最后一个娃娃皇帝是末代皇帝溥仪,他继位时是3岁(1908年)。

最小的娃娃皇帝是东汉的殇帝刘隆。他出生100天就当了皇帝。

2岁时当皇帝的有两人:东汉冲帝刘炳和东晋穆帝司马聃(dān)。

3岁当皇帝的是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5岁当皇帝的有东晋成帝司马衍、北魏孝文帝元宏和南宋的恭帝赵显。

6岁当皇帝的有清朝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和清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

淳。

7岁当皇帝的有后周恭帝柴宗训和元朝宁宗。

8岁当皇帝的有东汉质帝、三国吴废帝、北齐的幼主、北周的静帝、南

宋的广王赵昺。

9岁当皇帝的有西汉平帝、东魏的孝静帝、南宋的端宗和明朝的英宗。

10岁当皇帝的有东汉的和帝、三国魏废帝、南朝宋的后废帝和南朝宋顺

帝、北宋的哲宗。

古代君王的奇癖

人类社会历史漫长,无奇不有。而古代权力至高无上的君王们的奇特癖

好,更令人啼笑皆非。

中国春秋时期的楚灵王(前540~前530年在位)喜欢瘦弱细腰的美女。

----------------------- 页面 6-----------------------

为此他专门修了一座宫殿来收养细腰的宫女,称“细腰宫”。有的宫女为了

使自己的腰细,取得楚王的欢心而不吃饭,甚至出现饿的情况。这可以说

是人类“减肥”的最早记录了。为此,后人把细腰的女子称为“楚腰”,变

成 了 9

一个典故。

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1556~1598年在位)特别宠爱个子小的人。他

在皇宫里养了数百名侏儒,并为这些侏儒提供豪华的待遇。酒足饭饱之后,

这位国王便和后妃、大臣们以戏弄侏儒取乐。他还为那些男侏儒选了一些女

侏儒当配偶,希望得到超级小人,但都未能成功。

18世纪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则特别喜欢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因此,

他养了一个“巨人兵团”。这些铁塔似的大兵饭量如牛,身穿特大军装,佩

带特,一个个威风凛凛。虽然这些大汉如此雄壮,但国王从不让他们

上前线,而只是让他们享受美味佳肴。为了得到更大的巨人,他还专门选了

一些女巨人做他们的妻子。但这些女巨人生下来的后代却使国王大失所望,

因为他们个子都和平常人一样。

19世纪时期乌干达国王罗梅尼加喜欢腰粗如牛的胖女人。他养了10名

妃子,个个胖得只能爬行或仰卧。其中有一个最胖的,也是他最心爱的妃子,

体重达300余磅(合136公斤),但他还拼命地给她喂食一种“催肥茶”(实

际是一种南瓜汤)帮她催肥。

20世纪前期,埃及最后一任国王法鲁克,登基时只有16岁。这位国王

最大的爱好是当小偷。他为了学习偷技,甚至从监狱里把最老练的扒手带到

宫中当面学艺,结果,法鲁克学得了一手熟练的小偷功夫。他喜欢从来访的

客人衣袋里偷东西。他一生中偷了无数手表、钱包、打火机和化妆品。而他

把这些扒得的东西都放在一间小仓库里收藏。据说,在他扒来的东西里边,

还有邱吉尔的怀表。

孙膑诈疯脱身

战国时,孙膑经墨翟推荐,来到魏国与其同学庞涓一起为魏王效力。

一次,庞涓设酒宴与孙膑谈论兵法,孙膑对答如流,还提出了一些问题,

使庞涓“不知所出”。后来在魏王面前试兵布阵,孙膑又将庞涓的阵法一一

识破,而且还摆出精巧阵法,使庞涓“茫然不识”。

庞涓本来就嫉妒孙膑的才智,而如今孙膑来到魏国,对他的地位已构成

了严重的威胁。于是,庞涓便施用诡计,诬陷孙膑私通与魏国不和的齐国,

并以省亲扫墓为由,准备叛魏赴齐。魏王不辨真伪,就将孙膑革职,由庞涓

去问罪。庞涓本想杀掉孙膑,但想起《孙子兵法》尚未骗到手,又假惺惺地

装起慈悲来。他对孙膑说:“魏王本要判你罪,是我再三恳求才改为刖足

黥面。”心诚意善的孙膑信以为真,在肢体残疾的情况下还恭顺地为庞涓默

写《孙子兵法》。幸好庞涓的一位家丁起了怜悯之心,将真相告知孙膑。

孙膑虽然知道了庞涓的蛇蝎之心,但如今自己肢体残疾,如何逃脱庞涓

的魔掌呢?想来想去,最后才找到一条妙计,既然庞涓加害于我是因为我的

才能,何不采取“能而示之不能”的办法来脱身呢?于是,孙膑装起疯来。

只见他披头散发,痰涎满面,时而大哭,时而又大笑。庞涓闻讯,亲自赶来

察看,孙膑更是“疯性”大发,表演得惟妙惟肖。庞涓仍有疑心,于是又叫

----------------------- 页面 7-----------------------

人把孙膑拖到猪圈,送酒食试他。孙膑将酒菜打翻在地,反而嚼食递给他的

粪便,庞涓这才信以为真。眼看着孙膑如今已变成了行尸走肉,庞涓渐渐地

放松了警戒,任孙膑在猪圈里爬来爬去。

后来,齐国想办法救出了孙膑,然后任命孙膑为军师,在马陵道与魏军

开战,孙膑终于设计杀了庞涓,报了深仇大恨。

计献美人图

公元前200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带领40万大军进犯中原,一直打到太原,

围住了晋阳。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抗击,很快就攻进了晋阳城,刘邦下令乘

胜追击入侵之敌。

冒顿单于兵驻代谷,隐蔽了精兵强将,只布署了一些老弱残兵引诱刘邦,

汉兵果然中计。刘邦求胜心切,带领一队人马急速追赶,结果在平城东南的

白登山被困。白登山地势险要,匈奴兵把守住各道口,汉兵余部无法实施救

援,刘邦这支部队成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孤军。

一日,刘邦、陈平登山观察敌情,见敌营有女人骑马奔跑,一打听,知

是冒顿单于将王后阏氏也带来了,陈平顿时心生一计。次日,刘邦派一位使

者前往匈奴军营,求见阏氏。献上一大堆光彩照人的黄金和珍宝,阏氏爱不

释手,这时,使者又拿出一幅美女图,对阏氏说:“汉皇刘邦恐怕大王不退

兵,想把中原第一美女献给大王,这是她的画像,请王后过目,看看怎样。”

阏氏只见那画中美女,花容月貌,眼溢秋波,令人销魂,阏氏惊呆了。转念

一想:要是单于迷上了这中原美女,我岂不是失宠了吗?忙对汉使者说:“珠

宝等物我收下,这美女就不用了,我请单于退兵就是了。”

当天晚上,阏氏说通冒顿单于,下令匈奴军让开一条路,刘邦仓皇逃出

重围,一路狂奔与大军会合。

巧猜吕后心

吕后和刘邦只生一子,刘邦后,他的儿子继位,就是汉惠帝。汉惠帝

继位时年仅17岁,并且一直体弱多病,所以朝中大事,多是吕后做主。

没想到公元前188年8月,汉惠帝在位仅7年,24岁的皇帝就去世了。

这对于仅有一子的吕后来说,是一件多么悲痛的事情啊。

祭奠汉惠帝的时候,众大臣及吕后都聚在惠帝的灵柩前,众大臣无不为

惠帝的英年早逝而痛哭失声,但是,吕后的哭声却与其他人不一样,声音特

别高,简直就是在嚎。

令人奇怪的是,吕后哭尽管是哭,但却没有眼泪。祭奠结束时,众大臣

都很纳闷,连老谋深算的丞相陈平也猜不透吕后的心思。

按理说,吕后已是60多岁的人了,汉惠帝又没有一个可以继位的儿子,

老年丧子该是大不幸的事情啊,她没有理由不哭。

当时,在祭奠的人群中,有一个15岁的少年官员,他是张良的儿子,叫

张辟强,在朝中任侍中。他似乎看出陈平等老臣们的疑惑心情,就问陈平说:

“太后只有孝惠皇帝一子,今天驾崩,但哭而不悲,您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陈平一听,心里一愣,知道张良的后代出语不凡,肯定有新的见解。于

是,在散朝时私下里向张辟强请教。

----------------------- 页面 8-----------------------

张辟强说:“惠帝早逝,身后无成年儿子接续大统,因此吕太后对元勋

大臣有疑惧情绪,她心里面惦记的是江山是否稳固,怎么会哭得安心呢?”

陈平一听,觉得有道理,便问:“那么,依你看怎么办呢?”

张辟强说:“吕太后担心的是兵权。丞相不妨向太后推荐,让太后的侄

子吕台、吕产、吕禄为大将,掌握皇宫的军队。”

第二天,陈平按照张辟强的意见向吕后上了一道奏疏。果然,吕后高兴

地任命了她的几个侄子掌管了兵权。

再一次哭祭惠帝时,吕后果然悲痛欲绝,泪如泉涌。这时,60多岁的陈

平心里暗服张辟强的精明与智慧。

皇宫里的村庄

隋文帝的长子杨勇被立为太子后,整日里吃喝玩乐,不务正业。他手下

有几个侍臣为了讨好太子,四处寻求奇珍异宝,还招来几个美女供太子玩乐。

久而久之,太子的学业荒废了,人也变得越来越昏庸。

太子的种种恶行传到了隋文帝耳朵里,隋文帝十分忧虑,他打算废掉太

子而改立别的儿子。

杨勇听说自己的太子地位要保不住可吓坏了,他急忙把侍臣们找来商量

对策。一个侍臣说:“京城附近的新丰有一个叫王辅贤的人,很会占卜,把

他找来问问吉凶吧。”

王辅贤来了,对太子说:“我夜观天象,见有白虹贯于太子的宫门,恐

怕于太子不利。”

杨勇一听更是着慌,急忙问计。王辅贤说:“只要让太子殿下改做平民,

方能避灾。”

古时候的人是十分迷信的,一听说能避灾,杨勇高兴了。于是,他叫人

在宫庭的后园里建了一个庶人村。特意盖了几间茅草房,房内是土炕草席。

太子则一改往日锦衣玉食的习惯,穿起了土布衣服,吃起了粗菜淡饭,过起

了老百姓的日子。

杨勇满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能躲过灾难,谁想到他建的“庶人村”竟被

皇上知道了。隋文帝十分生气,他派大臣杨素到太子府上去查看。杨素一看,

确有其事,向文帝汇报。隋文帝大怒,严斥太子,杨勇不得不脱掉布衣,又

----------------------- 页面 16-----------------------

恢复了太子的装束。

后来,隋文帝到底废掉了太子,改立了他人。

成语“呕心沥血”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1、一鼓作气(曹 刿)

一鼓作气,读音:yī gǔ zuò qì,汉语成语;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相关故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2、一字之师(郑 谷)

一字之师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多成语故事。

相关故事: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

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3、一字千金(吕不韦)

一字千金,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4、图穷匕见(荆 轲)

图穷匕见,读音tú qióng bǐ xiàn,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秦国很强大,在消灭了赵国後,打到北部的燕国,燕国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并派勇士秦舞阳作荆轲的助手,让荆轲带着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礼物,将一把毒药熬过的匕首藏在地图里。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买通了秦王左右为他们引见,秦王很高兴,就在咸阳宫接见他们。在登上宫殿的台阶时,秦舞阳紧张得发抖,荆轲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过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後,又要看地图。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献上去。秦王慢慢展开地图来仔细看,当地图展到尽头时,藏在里边的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断了衣袖,转身逃走,荆轲就在後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们赶来了,荆轲受了伤,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最後荆轲被卫士们杀了。

5、纸上谈兵(赵 括)?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相关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源于成语故事的四字词语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3、一字之师: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语出《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揭竿而起(陈胜) 11、三顾茅庐(诸葛亮) 12、孺子可教: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当益壮: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 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15、投笔从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16、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17、暗度陈仓: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 18、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岳飞) 20、手不释卷:《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2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22、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药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 26、口蜜腹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苻坚遭谢玄痛击后,“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28、泰山北斗: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南宋奸臣秦桧与妻子在东窗下谋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秦桧后不久,儿子秦熺也了,妻子王氏请来一位道士为儿子超度亡灵,道士来到阴间,在道士的带领下见到了正在收审的秦桧.秦桧神情黯淡地对道士说:“可烦传与夫人,东窗事发矣!” 31、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2、司空见惯: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33、梦笔生花:《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小时候,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34、力透纸背:力:笔力;透:穿过.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形容写字、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35、胸有成竹: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36、赤膊上阵: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37、马革裹尸: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38、黄袍加身:五代后周赵匡胤在陈桥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指登上帝位. 39、洛阳纸贵:《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yóu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48、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 1cm)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51、秋毫无犯:《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与邱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萧规曹随,成语,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58、八斗之才:《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59、铁杵成针(李白) 60、举案齐眉:举案齐眉是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的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很有礼貌,很平等.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62、沆瀣一气: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63、江郎才尽: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65、毛遂自荐(毛遂) 66、陆海潘江:陆:陆机;潘:潘岳.陆机文才如大海,潘岳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67、莫须有(秦桧) 68、桃李满天下:语出《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载:狄仁杰尝荐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它比喻一位长者或老师所培养的众多的精英后辈和学生,遍布天下各地,因而称为"桃李满天下". 69、曲高和寡: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70、开卷有益:《渑水燕谈录》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71、凿壁偷光(匡衡) 72、刮目相看(吕蒙) 73、围魏救赵: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 74、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诺:承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75、杀妻求将: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起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欲就名,遂杀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攻齐,大破之.”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76、前倨后恭:之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非常大.《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77、不学无术: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亡音无.学,五经之学.术音述,古籍多通假,术即述,说的是霍光没有经学根底,故而不明大道理.出处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今人多将不学无术之术,理解为办法,是不识古文而望文生义.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78、三令五申: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79、呕心沥血:《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1. 出自成语典故的四字词语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检举

2.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守株待兔,龟兔赛跑,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拔苗助长,俺耳盗铃,南郭先生,南辕北辙,叶公好龙,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井底之蛙,雪中送炭,缘木求鱼,悬梁刺股,卧薪尝胆,毛遂自荐,自相矛盾,杯弓蛇影,杞人忧天,画龙点睛,坐井观天,愚公移山,塞翁失马,鹬蚌相争,相濡以沫,指鹿为马,望洋兴叹,伯乐相马,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杯水车薪,乘风破浪,不学无术,标新立异,道听途说,饮鸩止渴,鱼目混珠,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捕风捉影,草木皆兵,三顾茅庐,南柯一梦,一叶障目,胸有成竹,三人成虎,分道扬镳月下老人,下笔成章,未雨绸缪,双管齐下,一网打尽,一波三折,抛砖引玉,危如累卵,孔融让梨,无孔不入,一窍不通寸草春晖,精忠报国,白面书生,别开生面,背水一战,病入膏肓,草船借箭,沧海桑田,沉香救母,东施效颦,杀鸡取卵,老马识途,盲人摸象,请君入瓮,瓮中之鳖,四面楚歌,名落孙山,狼狈为奸,一丘之貉。

3. 来自古代故事的四字词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作者: hqe636 2006-3-3 18:4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好像不对哦!! 作者: 222.186.112.* 2006-10-30 11:41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 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百科 吧内搜索 | 帮助 进入贴吧 贴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百度贴吧 > hqe636吧 > 浏览贴子 吧主: 快速回复 贴吧投诉 1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