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学习 成语学习
过犹不及是什么意思文言文-过犹不及出自哪篇文言文
tamoadmin 2024-11-07 人已围观
简介基本解释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详细解释动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2、追赶上,抓住。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
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
姓。及姓。[1]
及文言文解释
1.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
爱:吝啬者。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敬重,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
梁惠王上》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辞:言语,言辞“今吾且,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文辞,措辞“其文约。
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信:本义是话语真实。(1)形容词。
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
(《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2)动词。
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
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
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兴: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
用作动词:(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
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
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行: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A.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
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幸:本义是幸运。
(1)动词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
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1)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A.……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2)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
如: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2. 急求 高中文言文100个常见的一词多义这个太多,也用不着。
多积累就可以了,文言文通常考查120实词: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 *** 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
3.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4. 高考古文一词多义汇总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
5. 有关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高分过1.走过,经过。如:雷霆乍惊,公车过也。(《阿房宫赋》)2.超过,胜过。如: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3.探望,看望。如: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4.过失,错误。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5.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患1.忧虑,担心。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2.灾难,祸害。如:亦我所恶,所无有甚于者,故患有所不辞也。(《鱼我所欲也》)3.疾病,毛病。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下》)
就1.接近,靠近。如:金就砺则利。(《劝学》)2.成就,完成。如:然嬴欲就公子之名(《》)3.上(车、路)。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4.就任,赴职。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5.接受。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太难打了!!!
6. 高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百:一百许里(数词,十个十)猿则百叫无绝(喻很多) 言:闲静少言(动词,说话)黔娄之妻有言(名词,说过的话) 食:食不饱(吃)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饲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策,驱使)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与朱元思书(信件) 至:礼愈至(全,周到)至舍(到达),四支僵劲不能动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恐怕,担心)无冻馁之患矣(后果,忧虑,疾病) 道:益慕圣贤之道(处事方法,学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质:援疑质理(质疑,询问)非天质之卑(资质) 直:直视无碍(长时间,一直)争高直指(不弯曲)
7. 高中文言文 一词多义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多义词)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幸而)
今事有急、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 调转)
秦军引而去(退却 )
引酒且饮( 执持)
15,声非加疾也(高)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16、过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
过犹不及(过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于)
是谁之过与(过错)
无乃尔是过与(罪过)
愿枉车骑过之(拜访 )
17、度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估计)
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群臣惊愕、蔺相如、幸
夫赵强而燕弱,计曰(商议)
11、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致谢)
乃令张良留谢(请罪)
12,是亦走也(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值、价钱)
19、兵
非我也,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器度)
是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量 )
18,不蔓不枝(挺直)
直不百步耳,故幸来告良(幸亏)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甚也(幸运)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
始皇帝幸梁山宫(指皇帝驾临某处)
13、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依仗、疾
君有疾在腠理、直
中通外直,不治将恐深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
顺风而呼9、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亲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悄悄的、偷偷地)
10、计
计未定(主意)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计策)
廉颇、凭借)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着)
14
8.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1、将 田园将芜 ----将要;出郭相扶将----语气助词;将功赎罪----用
2、引 引壶觞以自酌----举;引喻失义---引用,借用;将军夜引弓 ---- 拉
3、策 策扶老以流憩---名词;策之不以其道----驾驭;执策而临之----鞭
4、行 感吾生之休---?;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队伍,行伍;余嘉其能行古道----施行
5、以 家叔以于贫苦----因为?;既自以心为行役---用;农人告予以春及----用
6、见 遂见用于小邑----任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看见;真知灼见----见解
7、之 知来者之可追----它
及的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
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
姓。及姓。[1]
2. 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jí
1、动词 ①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②等到 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③追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④到,到达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肴之战》) ——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⑤涉及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2、连词,表并列,和,与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3、介词 ①和,同,跟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②趁着……之时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3. 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详细字义
〈名〉
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闲,本义见间 jiàn)
2. 中间;内 [beeen;among]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礼记·乐记》
而独闲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
攘臂于其闲。——《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
林间窥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
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
4. 一会儿,顷刻 [a moment]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庄子·大宗师》
乃留止闲曰。——《战国策·秦策》
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比喻时间短促)
6. 近来 [recent]
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7. 姓(闲)
〈量〉
1. 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一间卧室;三间门面
3. 另见 jiàn;
4. “间”另见 xián
4. 关于 “与”的文言文解释与 yǔ
〈动〉
1. (会意。
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与,
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介〉
1.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文言文翻译原文: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没有县令,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解狐可以。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他回答说:您是问我谁能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说:好。就用他做县令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过了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太尉,你认为谁可以胜任?”祁黄羊说:午可以。晋平公说: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说:您是问谁可以胜任而不是谁是我的儿子,晋文公说好。
又任用了。全国的百姓都称赞祁黄羊。
孔子听说后,感叹道:“唉,祁黄羊做的是对的,他荐举别人,大公无私啊!” 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 *** ,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狼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才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 *** 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②。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③,二儿可得全不。”
儿徐④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⑤?”寻亦收至⑥。 注释 ①孔融被收,中外惶怖:这里叙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
收:捉捕。中外:指朝廷内外。
惶怖:指惊恐 ②琢钉戏:一种小孩玩的游戏。了:完全。
遽(jù)容:恐惧的脸色。 ③冀:希望 。
只:通“只”。 ④徐:慢慢的,缓慢的 ⑤大人:对父亲的敬称。
完:完整,按:这句话比喻主体倾覆,依附的东西不能幸免,必受株连。 ⑥寻亦收至:不久(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役也到了。
寻:不久。收:差役。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
6. 文言文解释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
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事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
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国王您认为他象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
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越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终于没有加罪于她。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武昌九曲亭记 宋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
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
7. 文言文翻译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作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152.文言文《沈沌子多忧》的翻译沈屯子生性多虑,整日忧心忡忡。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外无援”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玻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
8. 及在文言文中有几个意思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9. 古文翻译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 矣。
译文:孟子小时侯,倍数的时候。她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会中断下来,过一会就又会背诵下去,她的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叫他过来说,:“背书怎么会停下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一会又记起来了。”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织成的布剪断了,用这来告戒孟子。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姓文的大户、不识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于是,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主人奇怪地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语文课外文言文,最好先翻译一下
1.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你好基本解释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
赶不及。2、达到:及格、合格。
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
过犹不及。3、趁着,乘:及时。
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
[1] 详细解释动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
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史记·项羽本纪》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及,至也。
——《广雅》及期。——《仪礼聘礼》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祸且及汝。
——明·魏禧《大铁椎传》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4.待,等到。及日中则如盘盂。
——《列子·汤问》及其日中如探汤。(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既上。
(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
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如:及夫(等到)。
5、遭受。铁铦短者及乎敌。
(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9.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资治通鉴汉纪》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
——明·宋濂《看松庵记》10.遍及。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庄子·大宗师》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介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
蚤:通“早”)。连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扣其乡及姓字。
——明·魏禧《大铁椎传》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副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
——《史记》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
——《水浒全传》名姓。及姓。
[1]。
2. 及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1、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2、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3、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4、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5、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6、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7、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3. 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4. “尽”在文言文中的解释及例句释义①完,完毕(动词):弹尽粮绝|苦尽甘来|取之不尽. ②亡(动词):自尽|同归于尽. ③达到极限(动词):尽头|尽善尽美. ④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动词):尽心尽力. ⑤全,所有的(形容词):尽人皆知丨尽如人意丨尽数收回,不尽人意. ⑥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副词):留下来的尽是老弱病残|身上尽是灰. ⑦限定于某个范围内,相当于“光”、“单”(副词):干活尽偷懒|尽说好听的|尽做表面文章. 尽 jǐn ①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介词):尽着这块布裁. ②把某些人或事物的顺序放在最先(介词):先尽着孩子吃. ③最大限度的(副词):尽快解决|尽早拿出方案.。
5. 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 拼音: jí, 笔划: 3 笔顺编号:354部首: 又 五笔输入法: eyi 释义 ①到;达到:涉及|波及|由近及远。
②够得上;比得上:在社交方面我不及他。③赶上;追上:来得及|望尘莫及。
④趁着;趁:及早|及时。⑤和;跟:足球、篮球及其它运动器材。
及格 #jígé 考试成绩达到规定的最低标准。〖例句〗期中考试我们班数学成绩的及格率为98?#8218;及时 #jíshí ①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及时雨。
②马上;立刻。〖例句〗多亏他及时报告林火险情,才避免了火势的大范围蔓延。
及早 #jízǎo 趁早。〖例句〗有病最好及早去接受治疗,越拖病会越严重。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
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同本义 及,逮也。
――《说文》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无庸,将自及。
――《左传隐公元年》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及期。
――《仪礼聘礼》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陶潜《桃花源记》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及jí⒈到,至,达到:自古~今。
由此~彼。〈引〉牵扯:波~。
涉~。邪行不~于己。
⒉赶上,追上:还来得~。赶不~了。
⒊乘,趁着:~时。~早出发。
⒋如,比得上:我不~她。⒌连词。
和、与、跟:报、刊、杂志~其它出版物。我、你~几个同班同学一道去公园。
相关词语: 阿尔及尔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埃及艺术 爱屋及乌 自及 追驷不及 追悔莫及 走及奔马 追悔何及 骤不及防 泽及枯骨 诈奸不及 愚不可及 有过之无不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及 有过之,无不及 由近及远 又及 因乌及屋 预及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一继一及 殃及 央及 殃及池鱼 言不及义。
6.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
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
姓。及姓。[1]
7. 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详细字义
〈名〉
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闲,本义见间 jiàn)
2. 中间;内 [beeen;among]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闲也。——《礼记·乐记》
而独闲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
攘臂于其闲。——《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
林间窥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
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
4. 一会儿,顷刻 [a moment]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庄子·大宗师》
乃留止闲曰。——《战国策·秦策》
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比喻时间短促)
6. 近来 [recent]
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7. 姓(闲)
〈量〉
1. 表示房屋的量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一间卧室;三间门面
3. 另见 jiàn;
4. “间”另见 xián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志的意思
1 原因是,
小贩和那个瞎子,小贩说自己的钱是没什么记号的,而瞎子则说自己的钱是字对着字,方向是一样穿成的。当官老爷看到瞎子的手乌青,铜质的钱的刮痕清晰若见,是瞎子用手摸来摸去造成的,一定是昨晚通宵穿钱造成的
2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掩耳盗铃
有没有文言文形容合不来的人
1.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2. 有关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高分过1.走过,经过。如:雷霆乍惊,公车过也。(《阿房宫赋》)2.超过,胜过。如: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3.探望,看望。如: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4.过失,错误。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5.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患1.忧虑,担心。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2.灾难,祸害。如:亦我所恶,所无有甚于者,故患有所不辞也。(《鱼我所欲也》)3.疾病,毛病。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下》)
就1.接近,靠近。如:金就砺则利。(《劝学》)2.成就,完成。如:然嬴欲就公子之名(《》)3.上(车、路)。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4.就任,赴职。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5.接受。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太难打了!!!
3.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1、将 田园将芜 ----将要;出郭相扶将----语气助词;将功赎罪----用
2、引 引壶觞以自酌----举;引喻失义---引用,借用;将军夜引弓 ---- 拉
3、策 策扶老以流憩---名词;策之不以其道----驾驭;执策而临之----鞭
4、行 感吾生之休---?;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队伍,行伍;余嘉其能行古道----施行
5、以 家叔以于贫苦----因为?;既自以心为行役---用;农人告予以春及----用
6、见 遂见用于小邑----任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看见;真知灼见----见解
7、之 知来者之可追----它
4. 高中文言文 一词多义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多义词)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幸而)
今事有急、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 调转)
秦军引而去(退却 )
引酒且饮( 执持)
15,声非加疾也(高)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16、过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
过犹不及(过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于)
是谁之过与(过错)
无乃尔是过与(罪过)
愿枉车骑过之(拜访 )
17、度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估计)
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群臣惊愕、蔺相如、幸
夫赵强而燕弱,计曰(商议)
11、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致谢)
乃令张良留谢(请罪)
12,是亦走也(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值、价钱)
19、兵
非我也,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器度)
是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量 )
18,不蔓不枝(挺直)
直不百步耳,故幸来告良(幸亏)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甚也(幸运)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
始皇帝幸梁山宫(指皇帝驾临某处)
13、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依仗、疾
君有疾在腠理、直
中通外直,不治将恐深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
顺风而呼9、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亲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悄悄的、偷偷地)
10、计
计未定(主意)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计策)
廉颇、凭借)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着)
14
5. 高中文言文"得"的一词多义得
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得到,取得
往往有得 这个要有前后文要好理解一点
与公甚相得 投缘
得
释义 dé
①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之则生,弗~则。”《垓下之战》:“汉皆已~楚乎?”
②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
③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 ~。”
④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于己,快然自足。”
⑤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公之心。”
⑥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之。”
⑦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谏太宗十思疏》:“既~志则纵情以傲物。”
⑧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遍观群书。”
⑨应该;应当。《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兄事之。”
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仓皇北顾。”
6. 有关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高分何: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什么 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怎么,怎么样 3.楛(hu四声)矢何参差(白马篇) 副词 多么 4.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哪里 何处 5.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何故 为什么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通 呵 喝问 缉查盘问 即:1.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论积贮疏) 如果 2.即捕得三两头(促织) 即使 3.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就 4.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立即 马上 就:1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接受 2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登上 踏上 3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就职 赴任 4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担任 5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祭十二郎文)到 6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接近 其他的基本都有,由于时间原因不打了。
要是还要的话说下。
7.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多文言文词语是一词多义的.解释下例词语在句子百:一百许里(数词,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喻很多)言:闲静少言(动词,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名词,说过的话)食: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饲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策,驱使)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 与朱元思书(信件)至:礼愈至(全,周到) 至舍(到达),四支僵劲不能动患:又患无硕师名人(恐怕,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后果,忧虑,疾病)道:益慕圣贤之道(处事方法,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质:援疑质理(质疑,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直:直视无碍(长时间,一直) 争高直指(不弯曲)。
8. 文言文的一词多义古文《与朱元思书》
直:
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笔直
《五柳先生传》
其:
亲旧知其如此:
其言兹若至俦乎:
以:
因以为号焉:把
以此自终:评借
《送东阳马生序》
之:
佛之怠:代词,做宾语前置
走送之:
益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至:
礼愈至:周到
至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到达
我就只知道这么多了,这些是 老师说的其他的没说到
笔记没做。。
陵云台文言文启示
1. 形容合不来的句子有哪些
1、道不同,不相为谋。
2、有些人是可以被时间轻易抹去的。犹如尘土。
3、在她的心里潜伏着一个深渊,扔下巨石也发不出声音。
4、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5、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6、深浅不一的印记,付之一笑的回忆。
7、我从来不自欺欺人。我只看真实。
8、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9、我总是以为自己是会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的。不管在哪里,碰到谁。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10、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2. 有没有什么文言文句子用来形容人很聪明形容人很聪明的文言文句子: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意思:内在已经有了很好的血统与品质,但还需要更加不断的去培养提高这些优秀崇高的品质
离骚就是自荐的,借写美人实际是写了自己的品德和抱负。
2、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南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才华横溢,诗文歌赋都被推为当世的精妙之作。而谢灵运本人也很自负,他曾经说:“天下的文才共有一石(dàn),曹植才高无双,独自占有八斗,我占有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另外一斗。”然而谢灵运最终也正是因为恃才傲物、轻慢朝纲而惨遭的。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看来,谢灵运对自己的才学也是相当自负的。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3、孺子可教也,他日必成大器。
孺子可教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rú zǐ kě jiào。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3. 用一句古文形容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更适合一些。
语出韩愈《师说》,本意是指每个人知晓道理的先后是不一样的,在技能和学业有各自的专长,老师不一定要方方面面都比弟子强,弟子不用什么都不如老师。以此来鼓励当时的众人虚心求教。
这句话在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长,实际上就是隐晦地说“所以每个人都有不擅长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师不必贤于弟子”。
至今我们在讲起某个人某方面比较差的时候,都会说:“没什么大不了啦,术业有专攻嘛!”来说他虽然一方面不好,但是他还是有擅长的方面的,给人一个台阶下。
望采纳。
4. 形容与人合不来.与人合不来,少欢乐的词比较符合要求的词:
落落寡欢——:形容与人合不来,孤单寂寞,心中不快。
落落寡合——孤孤单单;很难合群。
形孤影寡——形容孤独,没有同伴。同“形单影只”、“只影孤形”。
孤魂野鬼——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
独行踽踽——孤零零地一个人走路。
偶影独游——以影为伴,独自游览。比喻孤单
5. 形容一个人对未来迷茫的文言文有哪些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 朝代唐
白话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何等艰难!
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扩展资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人空怀一片报国之心,非但不被皇帝任用,反被“赐金还山”此情形不也是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显示着不甘消沉之心。“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百度百科-行路难三首(其一)
6. 形容合不来的成语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
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悖逆不轨:悖逆:违反正道,犯法作乱;不轨:不合法规。
指违背正道,不守法规。摈斥异己:摈斥:排斥;异己: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
排挤、清除和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冲突的人。拨弓曲矢:拨弓:不正的弓;曲矢:弯曲的箭。
弓箭不合格就射不中目标。泛指武器不精良。
不成文法:文法:指法则、格局。不合乎文章需要的法则、格局。
不轨不物:轨:轨道,引申为法规;物:典章文物。超出常规和不合乎法则。
不合时宜: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
也指不合世俗习尚。不近人情:不合乎人的常情。
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
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不情之请:情:情理。
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不情之誉:不合情理的赞誉。
不如意事常八九:指不合心意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不入时宜: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
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不义之财: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陈词滥调: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陈辞滥调: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陈规陋习:陈旧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或习惯。撑岸就船:比喻颠倒主从,不合情理。
乘车入鼠穴:坐车进入老鼠洞。比喻不合情理,无法办到的事。
除尘涤垢:涤:涤荡;垢:污垢。清除灰尘,涤荡污垢。
比喻扫除一切黑暗势力。也比喻清除旧的不合理的事物。
措置乖方:措置:布置安排;乖方:不合条理。指安排处置不合理。
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
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诞幻不经:怪诞虚幻,不合常理。诞谩不经:荒诞虚妄,不合常理。
诞罔不经:荒诞虚妄,不合常理。诞妄不经:荒诞虚妄,不合常理。
冬箑夏裘:比喻不合时宜。冬扇夏炉: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
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咄咄怪事: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非非之想:指不合逻辑的,荒诞、怪异、不能实现的种种幻想。忿世嫉俗: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同“愤世嫉俗”。愤时疾俗: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同“愤世嫉俗”。愤世疾俗: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同“愤世嫉俗”。愤世嫉俗: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
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扞格不入: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
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攻乎异端:攻:钻研;异端:旧指不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旧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
也指对异端的斥责。孤雁出群:出:离开。
指单飞不合群的鸟。形容人很特殊,与众不同。
古调单弹:比喻言行不合时宜。古调独弹:独弹:独自弹。
曲调古雅,没有人能相附和。比喻人的行为不合时宜,难觅知音同道。
故出人罪:故:故意;出:越出标准。指判案不合理,或重罪轻罚,或轻罪重罚。
怪诞不经: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怪事咄咄: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同“咄咄怪事”。诡诞不经:怪异荒诞,不合常理。
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豪迈不群:群:合群。性格豪放而不合群。
闳侈不经:指不着边际,不合常理;近乎荒诞,没有根据。同“闳大不经”。
闳大不经:指不着边际,不合常理;近乎荒诞,没有根据。胡编乱造:没有根据、不合情理地胡乱编造。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画蛇著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同“画蛇添足”。荒诞不经: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
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荒怪不经:荒怪:荒唐怪异;不经:不合常理。
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荒渺不经:不经:不合常理。
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荒谬不经:不经:不合常理。
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荒谬绝伦:绝伦:超过同类。
没有比这更荒唐更不合情理的了。荒唐不经:不经:不合常理。
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荒唐谬悠:谬悠:荒唐无稽。
指说话没有根据或行为不合常理。俭不中礼:指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
截趾适屦:切断脚趾去适合鞋子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迁就。
进退可否:指进升合格者,黜退不合格者。龃龉不合:龃龉:上下牙齿不相配合。
喻意思不合,有。
文言文中“及”字的意思有哪些?
1. 陵云台文言文的启示
参考下面译文吧,正所谓过犹不及啊: 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
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木扶持之,楼即颓坏。
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 译文:陵云台楼台精巧,建造之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台,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
楼台虽然高峻,常随风摇摆,可是始终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云台,害怕它情况危险,另外用大木头支撑着它,楼台随即就倒塌了。
舆论认为是重心偏向一边的缘故。
2. 陵云台文言文的启示
参考下面译文吧,正所谓过犹不及啊:
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木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
译文:陵云台楼台精巧,建造之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台,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楼台虽然高峻,常随风摇摆,可是始终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云台,害怕它情况危险,另外用大木头支撑着它,楼台随即就倒塌了。舆论认为是重心偏向一边的缘故。
3. 揭示了什么道理)陵云台楼观精巧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①。
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
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 注释①陵云台:楼台名,在洛阳。
楼观(guàn):楼台。锱铢:指微小的数目。
锱和铢都是重量单位,有说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负揭:指秤杆的下垂与翘起;高下。
译文陵云台楼台精巧,建造之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台,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楼台虽然高峻,常随风摇摆,可是始终不可能倒塌。
魏明帝登上陵云台,害怕它情况危险,另外用大木头支撑着它,楼台随即就倒塌了。舆论认为是重心偏向一边的缘故。
4.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巡传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张巡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配套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B)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参考译文: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你也没有发习题上来,这个不确定是不是和你要的一样的题目,希望帮得到你,呵呵!。
5. 女兵墓阅读题答案.根据文章第④~⑩段的内容,概括无名女兵令人感动的事迹.2.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第①段中的景物描写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的心情.B.第⑥段画线的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我对无名女兵的怀念之情.C.第⑧段中加点的“心安理得”一词,在文中有踏实、坦然、没有遗憾的意思.D.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叙事、抒情,好像“我”在对读者直接倾诉,读来亲切感人.E.文章多次写到“我”眼中女兵墓的变化,表明人们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忘了这位无名女兵.3.联系上下文看,下列句子使用感叹号表达了“我(们)”当时怎样的心情?(每个答案不超过4个字)(1)我们只能拼命地呼唤着:“同志!同志!”(2)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3)可是,一切都是枉然!4.下面两个句子都表达了“我”对女战友的怀念之情,如果请你选择一个作为这篇作品的结尾,你会选择哪一句?为什么?(1)亲爱的战友,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你!(2)昨晚,藏北高原落了今年的第一场雪,你冷了吧!让我给你的坟上培层新土……5、如果请你从自己积累的诗句(或名言、警句)中选择一句赠给这位无名女兵,刻在她的无字碑上,你想写什么?答案要点:1(1)女兵在青藏高原恶劣的环境中,为进藏新兵一次次检查身体,对卫生员的工作尽职尽责.(2)在危急时刻,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为战友的安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2.B、D3.(1)焦灼、急切(2)惊喜、欣慰(3)痛苦、无奈(意思对即可) 4.答案要点:第(1)句:这是一个直抒胸臆的感叹句;“亲爱的战友”是“我''对无名女兵的深情呼唤,两个“永远”强烈地抒发了“我”的怀念之情.第(2)句:以含蓄抒情的笔调写“我”对女战友的深切怀念之情;“你冷了吧!”一句,让人感到女战友仿佛还活着,她的冷暖仍牵动着“我”的心,表达委婉细腻,感人至深.5.略.点拨:所写句子符合木名女兵的特点就可以.。
6. 古代寓言故事,要文言文,有启示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教训,改正过失,发奋图强,还是来得及做一番事业的。
这则成语故事里的庄辛,楚都纪南(今荆州一带)人,是楚国著名国王楚庄王的后代,一生耿介无私,为楚襄王时代大臣。初不为襄王器重,自赴齐力谏襄王后,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为阳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7. 黄伯思文言文阅读答案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1102),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1]
个人成就
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二卷
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皆精妙,亦能诗画。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书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又著有《东观馀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二子:诏,右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郎、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望采纳。
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达到:及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
拼音:jí ?
组词:及时、企及、及至、切及、诂及
扩展:
1.及,逮也。——《说文》
2.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3.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4.及,至也。——《广雅》
5.及期。——《仪礼聘礼》
6.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7.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8.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