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学习 成语学习

一马当先开天兵打一生肖是啥-一马当先打一数字几

tamoadmin 2024-10-21 人已围观

简介从大汉帝国雄风录看到的.探索千年的迷雾将军之十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霍去病,一个代表着青春、勇武与奇迹的名字。他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大胜而归!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突然划上了生命的句号。仿佛一颗流星一般,划过夜空,耀眼夺目,但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一马当先开天兵打一生肖是啥-一马当先打一数字几

从大汉帝国雄风录看到的.

探索千年的迷雾将军之

十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

霍去病,一个代表着青春、勇武与奇迹的名字。

他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大胜而归!

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突然划上了生命的句号。仿佛一颗流星一般,划过夜空,耀眼夺目,但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千百年来使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

与霍去病同一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去病后的葬礼描述的十分详细,从送葬队伍的出身来历到他们的衣着打扮,再到墓的形状,甚至连谥号的意义都做了解释,但却没有一个字提及为什么这个威名赫赫的无敌战将会在风华正茂之时早卒。

如果有人认为霍去病去世时匈奴已经无力再战,霍去病的对历史进程根本没有影响,所以史官对他的可记可不记。这个说法真是大错特错。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漠北大战后,双方均受损伤,匈奴遗使和亲,汉朝派任敞出使,与匈奴谈条件。然而匈奴不仅不接受汉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于是武帝决心发动又一次的对匈战争。“汉方复收士马”,积极的备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主将的霍去病突然去世,这次很可能彻底摧毁匈奴势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战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离世,对汉匈双方来说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关于霍去病的,朝廷肯定会对外公布一个因,否则怎么向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交待。然而司马迁居然将此遗漏掉了,他不厌其烦的详述霍去病的葬礼,却单单漏掉了最关键的主因,简直是不分轻重之至。

纵观司马迁论述汉匈战争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他从底层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这些消息大多只是肤浅的,琐碎的。真正对战争起作用的决策谋略和大政方针司马迁没有记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分轻重,偏激狭隘。

然而这并不是司马迁选择的结果,相反,这是他没有选择的结果,他根本没有获知这些重要消息的途径,所以只能从最底层最表面的现场入手去记录历史。说到底,司马迁在当时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万能的,他只是站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叙述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只能记轻,无法写重,因为很多重要的事,隐讳的事根本不是他这个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似乎就更无法得知了,霍去病之已成了千古之谜!

然而后世却又忍不住对霍去病之做出了种种猜测,最有分量的便是病之说。

此说最早出自西汉时的褚少孙,他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补记,借霍光之口说霍去病是病,然而具休是什么病,没有记载。

这段话出自霍光上奏给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孙也没必要说谎,所以基本上可信的。这也就是说,官方说法是病。

然而霍去病是一员纵横沙场的武将,能骑善射,在战场上经常是一马当先,身体素质过硬,不可能体弱多病;23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身体还处于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积劳成疾;若是有瘟疫,为何没有大面积蔓延?为何随同他一起征战漠北的将领没有染上?为何潜伏期会长达两年?

病之说很难令人信服,何况如果真的是病,司马迁为什么不记?他为什么记了那么多细节却漏掉这个主因?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病之说只是一个托词,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人相信,司马迁也不例外。他本着对史实负责任的态度,不将虚假的因写在他的史书上。然而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因,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空缺。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亡,那么是谁杀了他?为什么要杀他?朝廷又为什么要掩饰?

翻开史记,千头万绪,仿似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很多地方都解释不通。然而,如果能够找出一条主线,是否就可以将这团乱麻理清楚呢?

答案是肯定的,当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这个人就是卫太子刘据。

之所以忽视他,是因为霍去病去世时,卫太子年仅十二岁,还只是一个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干不出这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是别忘了,这个孩子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与他利益休戚相关的卫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围在他身边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等等一系列想从他身上捞取好处的政客的利益。

在这里有必要将太子与卫氏的关系做一下澄清。太子与卫氏休戚相关,俱为一体,太子需要卫氏的势力来扶持,卫氏需要太子的地位来巩固。

武帝后期也许很想将太子与卫氏分开,他不希望太子过多的依靠外戚,所以做了很多努力来打压卫氏,想让太子独立。但事实证明太子与卫氏根本就分不开,他们也不想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与卫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拨开迷雾的主线就是太子与整个卫氏集团的利益。

让我们先看看霍去病去世前后的几件史实。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李广自杀,李敢刺伤卫青。武帝暗中尊霍抑卫。

公元前118年,李广从弟丞相李蔡坐侵陵园,自杀,太子少傅庄青翟继任丞相。霍去病射杀李敢。

公元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请刘彻立三皇子为王。四月,册立三王,武帝宠姬王夫人病。九月,霍去病。

公元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罪被削去侯爵。

公元前115年,御史大夫张汤被丞相庄青翟以及他手下的三长史陷害,自杀,武帝处了庄青翟以及三长史。太子太傅赵周继任丞相。

短短的几年间,朝廷发生了激烈的震荡,了两个丞相,一个大将,一个御史,分封了三个诸侯王。无论是内朝外朝都出现了很大的人员变动,这里面包含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充满着血腥味。

在这一系列变故中惟一得到好处的是太子,也就是卫氏集团。

让我们就以下几点来分析当时的情况:

一,漠北大战后武帝为何尊霍抑卫,以及霍去病与卫氏的关系。

漠北大战后,霍部得到了极高的封赏,卫部日渐裒落,一个如日中天,一个日薄西山,照此发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卫青之势。卫霍之间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卫青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对家人重情,对朋友重义。看看漠北大战时他身边的将领就可知其为人,公孙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孙贺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继子,李广是皇帝派给他的……

这就是他的个性,不管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从来不会说不。他的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家族利益,是卫氏家族最理想的保护神。

反观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的得力手下几乎全是匈奴降将,选的将士都是能骑善射的低级军官,一切只着眼于战场,没有一个沾亲带故的亲友,没有一丝人情可讲,甚至连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将都可以拒绝不要。

这种方式保障了他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但是他却失去了以卫氏为首的皇亲国戚以及世家贵戚们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卫氏家族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可以说,霍去病虽然出自卫氏的分支,但他并不代表着卫氏的利益。

武帝为什么要暗中尊霍抑卫?就是因为霍去病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赐予的,他没有形成一个利益群体,跟着霍去病而获得荣华富贵的都是底层之人,大多数还是匈奴人,这些人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没有拉帮结派的可能,不构成政治威胁。

然而卫青不同,卫青虽然一直谨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担负着太多人的利益,这些人汇聚在一起,势力十分庞大,武帝必须想办法扼制他,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卫。

当霍去病作为大将军的一个部将而获封侯时,他是卫氏家族的一个锦上添花者,当他威胁到卫氏的保护神卫青的地位时,他便是整个卫氏的敌人。

如果说漠北大战后,卫青面临的是众叛,霍去病面对的则是亲离。卫氏家族的得利者是绝对不愿意看到霍去病取代卫青地位的,他们会拼尽全力保住卫青。

1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4:56 | 删贴

二,李敢伤卫青事件及其背景

史记记载: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从这一段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漠北大战结束后,李敢获封为关内侯,出任郎中令,“顷之”李敢因父仇击伤卫青。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李敢因为父仇所以不顾性命的去找卫青拼命,这符合一个刚从沙场上下来的军人的身分,也符合李家人质朴的个性。卫青事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将此事隐瞒,也完全符合他一向仁善退让的个性。

卫青的大度有没有使李敢心生愧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李敢后来还恨不恨卫青,他的这个举动已经足以为整个李氏的衰落埋下祸根。

2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6:35 | 删贴 | 加精

三,李蔡之与李敢之

丞相李蔡于第二年的三月份畏罪自杀了,他的罪名是侵占了先皇陵寝的一块地。

一个很可笑的理由,李蔡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疯子,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是要钱不要命的财迷。天下那么大,身为丞相的他要想占一块地,哪里不行,为什么要去侵夺先皇的墓地?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那是罪,李丞相为什么要冒天大的风险去占那块地?占了这块地,他得到了什么天大的好处了?

政治是不讲因果逻辑的,有人证据确凿的指出他犯了这种大逆不道之罪,皇帝只能派人查,还没有下狱,李蔡便自杀了。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才智平庸的武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根本不堪一击。

3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7:36 | 删贴 | 加精

如果说霍去病杀李敢是蓄谋已久的,实在说不通,因为他采取的办法真是太笨了,对他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会给他带来种种潜在的恶果。世上有千百种比这更好的办法,聪明绝顶的霍去病为什么想来想去偏偏挑中了这种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办法?

如果不是酝酿已久的谋杀,那这个事件便是一个突发事件。卫青受伤后对外封锁了消息,霍去病一直不知此事,他是在甘泉宫狩猎之前,或者就是在狩猎之时才刚刚得知李敢伤卫青这件事的。依他在战场上雷厉风行的个性,一箭便取了李敢的性命。

霍去病为什么会突然知道这个消息的呢?是谁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他的呢?为什么要选在狩猎场?透露信息的人目的何在?

排除偶然因素,如果是有人故意将此事透露给霍去病,那此人一定与卫青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否则不会知道卫青曾经被李敢击伤。

4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8:44 | 删贴 | 加精

选择在狩猎场,一是因为这里人多嘴杂,二是因为这里有足够的空间,霍去病可以非常方便的用他手中的弓箭,就像他在战场上一样。

此人透露这件事的目的很明显了,借刀!

霍去病如果在冲动之下亲自动手,自然最好,霍去病如果不急着动手而是把这件事告诉武帝,设计者的目标也达到了,李敢必无疑。

如果有人蓄意要杀李敢,为什么不立即进行而要隐忍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呢?

这个问题只要联系到李蔡事件便不难解释。李蔡于这一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之时,李敢具体于几月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他是在武帝狩猎时的,这时应该不是冬季。那时的历法一开年便是冬季,李敢之应该是在春季以后。

按常理推测,李敢之很可能紧挨着李蔡之,因为要对付李家,当然是先对付身为丞相的李蔡,杀李敢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不必急在一时。

5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9:33 | 删贴 | 加精

李敢李蔡叔侄在这一年一起去世,李家势力被连根拔去,李家几乎没有了成年的男丁,再也不会有人向卫家寻仇了。

霍去病以极端的方式处李敢,同情李家的人绝不在少数,这势必他带来很多麻烦,甚至连武帝也会对他产生一些不满,这不正是卫氏想看到的结果吗?

一石二鸟,卫氏大获全胜。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李家势力衰退后,李敢的一双儿女却在后来得到机会亲近太子,并受宠于太子。

若没有人引荐,李家的儿女怎么能进太子东宫?引荐者倒是很有可能是打着保护李敢遗孤,防止霍去病再下毒手的口号将李家儿女送进去的。

霍去病杀李敢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公开的秘密,甘泉宫的狩猎场一定有很多的目击者,连小小的司马迁都知道,李敢的家人不可能不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太子将两个霍去病的仇人弄在身边,养着,宠着,他想干什么?

6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0:58 | 删贴 | 加精

四,霍去病请立三皇子之迷

霍去病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领兵打仗,几乎没有参与过朝政,但是在元狩六年却发生了一件极为奇怪的事,他两次带头,请武帝册立三皇子为王,这件事得到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张汤的鼎力支持,声势浩大,满朝文武都加入了进来。

分封皇子这件事跟霍去病似乎怎么也扯不上关系,霍去病为什么要当这个发起者和带头人?难道他不打仗的时候无聊之极,管起闲事来了?

当我们抓住卫太子这条主线时,这桩离奇的怪事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三皇子被册封为王,最大的得益者就是太子。

皇后卫子夫早已年老色衰,失宠已久,武帝此时宠爱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一子,已经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

漠南之战后,卫青没有益封,却得到了千金的赏赐,此时他的一个门客劝他给王夫人的家人送份厚礼,卫青照办了,分了一半的赏赐给王夫人的家人送去。武帝得知此事后,立即就提拔了那个门客,由此可见王夫人的影响力。

7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2:48 | 删贴 | 加精

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上都跟秦始皇非常相似,人们总喜欢将秦皇和汉武相提并论。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做了很多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几个儿子,全部没有分封到外地,都留在他的身边,这也就使得宫闱斗争异常的激烈。最终他的一个小儿子逼了太子,坐上了皇位。站在卫太子刘据的角度来看,最害怕的就是武帝效法秦始皇不分封皇子,太子身边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他,千万不要重蹈扶苏的覆辙。

在分封制下,封国国君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组建军队、收取赋税、制订法律、任用官吏、发行货币,职务父子相袭,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武帝一直都在致力于消除封国的影响力,从他内心深处来讲,他是不愿意再制造国中之国的。

霍去病两度请刘彻册立三皇子为王,第一次很可能只是口头请求,刘彻未予理睬,紧接着霍去病上书,再请册立皇子为王,武帝无奈,吩咐下

8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6:14 | 删贴 | 加精

御史讨论。

没想到这一讨论带来的竟是群臣附和,声势浩大,武帝本来不想封王,但是外有群臣一请再请,内有病中的王夫人哀哀哭泣,最后,他终于妥协了,在这年的四月册立了三个皇子为王。

封了王的皇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从此离皇权越来越远,很难再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而此后不久,王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这场宫庭的夺嫡大战以太子的胜利而告终。

这件事由霍去病带头,群臣附议,但是为何身份显赫的卫青从没表过态呢?是为了避嫌疑吗?为什么霍去病就不避嫌疑?霍去病不是一个老练的政客,请求封三王这件事不可能是他自己某天的忽发奇想,从后来的群臣附议来看,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忽发奇想,这件事有很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一件预谋已久了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只是一个发起者和带头人,后来群臣一请再请,他并没有加入,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可见他对此事并不热衷。

9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8:06 | 删贴 | 加精

前面已经说过了,漠北大战后,霍去病最缺的便是亲情,最想挽回的,也一定是亲情。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一件事对卫氏非常有利,但是却需要他鼎力相助,此时的霍去病一定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当这个带头人。

五,霍去病之与卫伉矫制元狩六年九月(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而失去了侯爵,这两者在时间上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当时的人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说霍去病于那一年的年末,与第二年紧紧相接。霍去病之与卫伉失侯最短有可能只相差一天,最远不过一年。

史记记载:“自骠骑将军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毫无疑问,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紧紧相接。再来看卫伉的罪名,矫制。

10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9:50 | 删贴 | 加精

矫制,也就是假传圣旨,后果非常严重,需要冒很大的风险,那么卫伉为什么要矫制呢?他干冒奇险去矫制,不可能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能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么他假传圣旨的对象是谁呢?他假传了一道什么样的圣旨?

这么重的一个罪,不管多么大的人物,只要沾上这两个字,罪难逃。为什么卫伉仅仅是削去了侯爵,而没有呢?以卫青当时在武帝心中的分量,能保得住这个犯了罪的儿子吗?

这一年霍去病不过二十三岁,按常理推算,卫伉很可能只有十几岁,这样的一个少年能有多大的本事?能掀起多高的风浪?他有什么资格矫制?

六,张汤之

张汤是武帝朝极为重要的一个大臣,当年陈皇后的巫蛊案是他处理的,淮南王的谋反案也是他镇压的,朝中律令是他修订的,算车缗是他最先提出的。

11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0:49 | 删贴 | 加精

他的作用并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武帝前期的每一项重大政治举措几乎都有张汤的身影,可以说他既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集内外朝身份于一身。他会否只是一个被人利用,受人摆布的小棋子呢?

张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除了心狠手辣,树敌颇多之外,他还非常清廉,后家无余财。

张汤虽然不爱财,但是对权势的追求却是狂热的,这势必会影响到卫氏的利益。具体的说,张汤与丞相存在着利益之争,有谋夺丞相之位的野心,而丞相是太子少傅,与卫氏利益密切相关。

武帝对张汤非常倚重,甚至在张汤生病时,亲自去他家里看望他。然而封建帝王都是多疑善变的,当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诟病张汤时,武帝动摇了,将他下狱审查。

张汤是有名的酷吏,平时得罪的人太多,很快就被人群起而攻,最终他在狱中自杀而亡,临前传话给武帝,说陷害他的人是三长史。

长史是丞相的长史,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丞相兼太子少傅庄青翟的人。

12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2:23 | 删贴 | 加精

张汤一,武帝立刻就后悔了,非常心痛,但是已经无法挽回了,他能做的只有怒诛三长史,丞相庄青翟后来在狱中自杀。

这是一场典型的权利之争,最终得利的仍然是太子卫氏一党,他们虽然了一个少傅,但是新任的丞相赵周是太子太傅,可以说卫氏势力并没有受到打击,反而他们很可能因为张汤之引起的权利真空而得利,在这个事件中,受到打击的是武帝。

,谁是真凶?

一连串的政治事件,一连串的人员变动,权利更替,足以证明这段时间政治斗争的复杂激烈,卫氏一直处于风暴的核心地位,并始终牢牢的占据着上风。

视卫青为仇敌的李氏叔侄了,给太子带来压力的三个皇子被分封了,与卫子夫争宠的王夫人了,威胁着卫青地位的霍去病了,与太子少傅争权的张汤也了。

如果这一切不是巧合,那卫氏的手段真是厉害的吓人,高明的可怕

13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3:50 | 删贴 | 加精

卫氏代表的是一大群人,是一个庞大的即得利益群体,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但是在这个群体中,一定会有一个带头的人,一定会有一个阴谋的主要策划者。这个人必然对权势极端热衷且心狠手辣;这个人必然非常强悍且身份不低,如此才有足够的手段,足够的分量来胜任这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

这个人会是大将军卫青吗?如果是,那他所表现出来的宽和大度,仁善退让就全是伪装,这样的卫青太可怕了。但是这可能吗?要知道伪装一时不难,伪装一世是不可能的。

这个人会是皇后卫子夫吗?我们很难将那个阴险强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与这个身不由已的可怜女子联系在一起。太子年幼,卫青长子也年幼,公孙贺平庸,卫氏还有什么人?

除去这些人,卫家还有一个分量非常重的厉害人物,那就是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武帝的长姐,她的母亲便是一个非常擅长宫庭斗争的厉害角色,当年从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坐上了皇后宝座,也将她的儿子刘

14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4:56 | 删贴 | 加精

成年后的平阳公主嫁给了平阳侯,她的这个名号因此而来,平阳远在河东,从此远离了京城长安,与政治绝了缘。(平阳公主一定是到过平阳县的,否则她不会碰到卫氏,卫氏是平阳县土生土长的,卫家的两代人都与平阳县吏私通足以证明。)

如果平阳公主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很可能会在平阳县过一辈子,但她显然不是这种人,她抓住一个机会回到了长安,并且长久地留了下来,得到了亲近皇帝的机会。

回到长安后她便开始处心积虑的想讨好皇帝,捞取政治资本。当时陈皇后无子,她便选了十几个良家女子在家里,随时准备献给她那个当皇帝的弟弟。武帝最终看上了身份卑贱的卫子夫,在临走时,平阳公主抚着卫子夫的背说:“即贵,愿无相忘。”其目的,真是昭然若揭。

卫子夫虽然进了宫,但是地位仍然卑微,陈皇后压制着她,她只能当一名普通的宫女,根本无法接近皇帝。此时卫子夫的家人仍然在平阳府为仆,地位不会改变。

孙悟空人物形象赏析!

从整体实力看,汉当然是最强的!

[转贴]:一个时代的剪影-----汉 (作者:金立扬)

一、开国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三国演义篇终诗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汉朝开国。

登基六年后,刘邦回到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纵酒狂欢。酒酣,高祖一边击筑,一边唱起自己即兴创作的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著名的大风歌。如后人评价的:“高祖《大风》这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这里有胜利者的豪迈,有开国君主的踌躇满志。在志得意满之余,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也坦率地道出了一份期待和不安。是的,当他环视这个刚刚建立的国家,他的眼神一定是忧虑的。

当时的社会,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战国数百年的血战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秦朝残暴的统治,随后又是秦末的大规模战争,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司马迁在《史记》中感叹:“初作难,发於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於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当时人口锐减,“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数十二三”。财物耗竭,“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当时的政治也极不稳定,危机四伏。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反。七年,韩王信投降匈奴,以兵攻太原。十年,陈豨与王黄、曼丘臣反,自立为代王,叛乱波及华北全境。十一年三月,梁王彭越反,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十二年,又有燕王卢绾反。除了内忧,还有外患。翦伯赞在《秦汉史》如此描述:“当汉高祖削平天下、统一中原、得意洋洋、击筑高歌之时,四周诸种族已经把中原文化区域包围得水泄不通了。……这些蛮族中,最成为中原种族之威胁的是北方的匈奴。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武装,而又接近中原种族政权的中心。” 在刘邦率军平息韩王信的叛乱时,被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精骑围于白登,狼狈不堪,七日之后才得以解围。

更糟糕的是,这个政权缺乏任何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从上古开始,君王就是受命于天,并且与英雄的氏族领袖血脉相承。夏王族的祖先大禹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立下了治水的不世之功。至于商朝的始祖契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他的出生颇为奇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周同样如此。传说中有一个女子叫姜原,踏到了巨人的脚印,怀孕生下了孩子,周的祖先后稷就诞生了,成为教民耕稼的农业始祖。秦呢?《史记》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来路同样不凡。

那么,汉高祖是什么呢?什么也不是。传说他出生时母亲梦与神遇,他的长相隆准而龙颜,他所居之处常有云气,这是后来的附会,当时要以此服天下,恐怕太难了。而且,他的家族世系实在没有值得夸耀的。刘邦之父称刘公,其母称刘媪,连个象样的名字都没有。他手下的功臣大将,大多出身卑微,萧何、曹参为县政府小吏,陈平是屠夫出身,韩信是无业游民,樊哙、周勃、灌婴各以屠狗、织薄、贩缯为业,黥布、彭越曾为盗贼,高祖自己做官只做到了亭长。

在这种情况下,汉朝要在如此广大的地域中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实现长治久安,没有成功的先例可循。周的分封制,以宗法亲情为基础,但是时间一长,亲族的情谊和君臣的名分便难以为继,最后走向了春秋战国的自相残杀。秦的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采用严刑酷法,结果二世而亡,似乎也不可行。秦朝灭亡的幽灵一直徘徊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中。

在汉以前,中国虽然有夏、商、周三个朝代,但从来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如张光直所言:“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赴后继的朝代继承的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从全华北的形势来看,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弱的浮沉而已。”到战国时代,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成百上千个诸侯和部族逐渐整合,形成战国七雄,但是他们之间“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服异制,语言异声,文字异形”。就文化而言,在当时的华北,主要有齐鲁文化和三晋文化之分。钱穆先生曾指出:“东方齐鲁学人,大率尚文化,重历史,其学风对象,以整个社会为主。重一般之人生,不以狭义的国家富强为出发点。故其议论思想,往往求为整个社会谋彻底之改进。”“至三晋之士,则其目光意气,往往仅限于一国,仅以谋其国家富强为基准。其思想大体,仅为因利就便,趋于目前之功利而止。故其议论,往往尚权力而薄文化,重现实而轻历史。”

三晋即赵、魏、韩三国,著名的法家人物多出于此。而把三晋文化发挥到极致的,则是经过了商鞅变法的秦国。秦人贪狠趋利,严刑峻法,不事虚浮,力行耕战,具有极强的开拓性,造就了一部高效率的行政机器和一支勇猛善战的军队。东方的齐国是另外的一番面貌。齐国政治上始终没有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经济上采取的是以商业促进流通、以消费促进生产的管仲之术,思想上则由国家建立稷下学宫,让诸子百家自由争鸣。在南方,还有一个曾自豪地宣称“我蛮夷也”的楚国。楚国政治上混同夷夏,文化上浪漫、瑰丽、热烈,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富有激情和想像,大异于中原。

这些国家都有定鼎天下的实力和气魄。秦国就不用说了。齐国历来国力强盛,号称“东秦”。战国末期,齐国两个月就攻破燕国,占据燕都三年。后又举兵灭宋,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而君临天子,此时齐国已走在武力统一天下的路上,距秦始皇一统海内不到七十年。只不过一招不慎,被燕国的名将乐毅联合其余五国打了个措手不及,后虽复国,但是一直闭门养疴。楚国地广千里,带甲百万,直到灭亡前,楚国的铜铁产量仍然是最多的。楚国民众有忠君报国的传统,对秦国怀有深仇大恨。直到最后,楚国国势衰微之时,秦国还是倾全国之力才把它拿下。

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俨然有建立千秋帝国的气象。但是,对原来的山东六国,虽能收其地,收其民,却始终未能收其心,最后只好使出了焚书坑儒的手段。六国的遗民们满怀仇恨,各各怀着复国的梦想。当陈胜吴广首先起义对抗暴秦时,齐鲁的儒士立即负孔氏之礼器,往归陈胜,委质为臣,孔子的后代孔甲还做了陈胜的博士,最终与其同。而在楚国旗号下的军队,以刘邦、项羽为代表,终于打入关中,实现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

各自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彼此之间又积怨甚深的中华民族各个区域集团,能否在同一个政权内相安无事,甚至相互认同,也决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

上述所有的问题,汉代都给出了答案。这些答案是如此的成功,以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汉代建立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模式。外儒内法,礼法并重,德刑兼用,既避免了秦严刑酷法带来的苛暴,同时又避免了纯用儒术可能导致的迂阔柔弱,既有政治理想,又有行政技术,做到了刚柔相济,维护了社会的基本秩序和长期稳定。

汉代在经济上确立了重农轻商的基本政策,民生迅速恢复。经过文景之治,“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牝者摈而不得会聚”。这也许只是对盛世景象的描绘,至于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有学者测算,从西汉末到东汉后期,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2000斤,每个农业人口每年口粮486斤,全国每人每年占有粮食640斤。从汉以来的两千年,我国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农业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人口的口粮数和全国每人平均占有的粮食数,仍在汉代已经达到的水平上徘徊。

汉代又实现了区域文化的大融合。西汉定都长安,承袭秦制,自然有秦文化的事功和法制精神。同时,汉高祖来自楚地,本人好楚声、楚舞、楚衣、楚辞,其功臣旧将也多为楚人。楚地的文化遂北上,对汉代精神影响深远。从兼容并包的气度,尚巫尚赤的习俗,铺陈夸张的汉赋,再到政治上一度盛行的黄老之术,都可以看到楚文化的影子。汉初,叔孙通起朝仪,陆贾献《新语》,之后汉武帝尊儒术,山东齐鲁之学又泽被全国。尽管汉代依然存在区域风俗上的差异,但是各地逐渐超越了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和血缘基因的差别,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认同感。

汉代把受到华夏文化浸润的、居住于广阔土地上的人民,抟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一直延续到今天。从此,这个民族就以“汉”自称。

在汉代,华夏民族刚刚经历了创造力勃发的轴心时代。他象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有着无限的好奇心和无穷的自信心。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积累了一切它所需要的智慧。同时,他又刚刚走出血与火相涤荡的上古时代,保持着原始的野性和活力。如今四海一统、民生恢复,这个精力旺盛的年轻民族终于摆脱了内部的自相杀伐,内求巩固,外求扩张。中华大地的面貌从此发生了永久的改变,亚洲的格局为之一新,余波一直冲击到遥远的西方世界。正如高祖在《鸿鹄歌》中所唱:“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二、武功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李益 塞下曲

大凡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在与强敌的殊搏斗中诞生或崛起的。百年战争胜利的号角,宣告了法兰西民族的兴起,此后几个世纪法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中心。打垮了称雄一时的蒙古金帐汗国和瑞典王国之后,俄罗斯民族开始走上建立世界帝国的道路。西班牙无敌舰队折戢沉沙,英国人成为海洋上新的霸主,打开了日不落帝国之门。北美英属殖民地独立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美利坚民族从此屹立于世。而汉民族,则是在与匈奴民族长达四百年的残酷战争中,最终确立了日后2000余年在东亚大陆的轴心地位。

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作战,是世界古代史的永恒主题。一般来说,农耕民族对于游牧民族,可以抵御之,甚至战胜之,却难以彻底征服之。游牧民族居住于广漠的塞北苦寒之地,高纬度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暴风雪、饥饿、疾病、蚊叮虫咬、极艰苦的劳动和无休止的征战,无情地淘汰着弱者。游牧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不需要训练即可作战,“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而且居无定所,飘忽不定,“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晁错给汉文帝的奏折中就点出了这种困境:“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汉初,匈奴已经发展成为东起辽河、西逾葱岭的统一的游牧帝国。单于为全国最高首领,下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所有部众皆以十进制分为24个万骑,万骑之下,又设千长、百长、什长。古代制约游牧民族强大的最重要因素,分裂和内乱,已经不存在。这样组织严密、地域辽阔的游牧帝国,农耕民族通常难以抵御,更别说消灭了。但是汉军居然把这不可能的事给做成了。虽然曾有平城之围的困顿,和亲的屈辱,但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始,汉军即展开了史诗般的绝漠远征,连续打了两百多年,终于复九世之仇,彻底拖垮了这个庞大的草原帝国。

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汉军发起漠南之战。车骑将军卫青率军出朔方,长途奔袭五百里,把匈奴右贤王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骑兵部队初试锋芒。此战解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为汉军建立了向大漠深处进攻的战略基地。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又发起河西战役。20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甘肃临洮),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穿过五个匈奴王国,斩匈奴名王以下八千九百余人,俘获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霍去病再出陇西,越过居延海(内蒙古额济纳旗)两千余里,杀虏三万余人。霍去病一年中两次横穿河西走廊,如入无人之境,彻底扫除了匈奴在河西地区的势力。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被迫撤到大漠以北,靠千里流沙为屏障,惟求自保。

但是汉武帝决不善罢甘休。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步兵三十万殿后。卫青出定襄一千余里,与伊稚斜单于的匈奴主力军团展开决战。汉军在漫天风沙中队形不乱,纪律严明,匈奴骑兵大败,伊稚斜单于只带少数人向北突围逃走。霍去病则率领“敢力战深入之士”出代郡,长驱两千余里,杀虏七万余人,左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霍去病乃封狼居胥山,登临翰海,祭告天地,庆祝胜利。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到东汉初年,匈奴已经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降中国,北匈奴则依然为患。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出朔方,度辽将军邓鸿出五原,南匈奴单于出满夷谷,在涿邪山(蒙古戈壁阿尔泰山)会师,向北深入瀚海沙漠三千余里,到稽落山终于捕捉到北匈奴主力。北匈奴主力崩溃,北匈奴单于向西逃走,亲王以下一万三千人被杀,八十一个部落共二十余万人投降。窦宪就在燕然山(蒙古杭爱山)上,竖立石碑,纪念这次空前的胜利。随军出征的班固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封燕然山铭》:“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两年后(91年),汉军再接再厉,企图一举消灭已经极度衰弱的北匈奴汗国。征西将军耿夔、司马任尚出居延塞(内蒙额济纳旗),带领精骑穷追五千余里,在金微山(蒙古阿尔泰山)下,大破匈奴军,俘获阏氏,斩名王以下五千余级,尽获其珍宝财畜。单于仓皇逃走,不知去向。北疆和西域的北匈奴势力被彻底拔除。

汉朝对匈奴的全胜,有其国大民富、兵器尖利的因素。其实,这些优势,历代中原王朝无不拥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宋朝就是一例,但宋却先败于辽,再败于金,最后亡于蒙古,连小小的西夏都搞不定。宋所缺少的,是一种强悍的精神力量。

汉匈战争中汉军发起的所有关键性战役,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以大规模的骑兵兵团为核心,劳师远征,长途奔袭,直捣龙庭,除恶务尽。两千年前的北方大漠,没有道路,没有地图,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没有沿线补给,有的只是饥渴、严寒和漫天的黄沙。“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在严酷的自然和嗜血的强敌面前,汉军格斗而的,疾病而的,饥寒而的,数以万计。但是汉军依然义无反顾,一次又一次出塞千里,一扫胡尘,所依托者,是全民族的尚武风气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

两汉特别是西汉时期,战国时代的总体战遗风犹存,兵民不分,有事则人尽可兵,事毕则兵尽还民。《汉仪注》中说,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战阵。每年秋后,各地要进行训练、比武、考核。贵族子弟或者家世清白的子弟(良家子)则可以加入期门羽林,担任皇室警卫。上至封君列侯,均有从军义务,即使是丞相之子也在戍边之调。当时,浓烈的尚武之风弥漫全国。伏波将军马援有言:“男儿要当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穷困潦倒的贫民依然拥有一把利剑,“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平民拥有兵器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洒削”(磨剑、修剑削)也能成巨富,司马迁曾为之慨叹:“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

今天属于温柔之乡的江南一带,当时的民风却比北中国还要强悍,“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易发”。学富五车文质彬彬的儒者,一样习武知兵。景帝时期的经学名家辕固得罪了喜好黄老之学的窦太后,被扔进了野猪圈,辕固手持利刃,“下圈刺豕,正中其心。”司马相如自幼练习击剑,东方朔则以剑术自负。皇室贵胄也决没有生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文弱,狩猎、比武甚至搏兽是他们共同的喜好。以搏兽而论,汉武帝“好自击熊豕”,能“手格熊罴”。昌邑王刘贺登基后,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广陵王刘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斗野熊,能空手搏之,熊“莫不绝脰”。

那时的人们,有一种听之见之则征服之的气概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蛮力。《世说新语·言语》中有一段话对比了魏晋人与秦汉人精神气质的巨大差异:“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楼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若秦汉之君,必当褰裳濡足”。面对未知的、广阔的、无限的世界,面对艰苦的战斗和艰难的人生,后世的中国人或远观,或麻木,或逃避,或沉溺于奢靡之中。汉人则不同,他们马上就会行动起来。如蒯通所言:“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听说海上有仙人,他们的船队就拔锚起航,连皇帝也数次三番地泛舟于万顷波涛之上。听说遥远的西边有宝马,有财富,有其他的文明,汉朝的使节、军队和商人就源源不断地奔赴无边无际的沙漠和群山。

于是有了博望侯张骞的凿空西域。张骞和他那支小小的队伍,在既无经验,又无补给,强敌拦路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向那茫茫不可测的大漠挺进。他被匈奴扣留了十一年,娶了匈奴妻子,但是一旦逃出,还是继续向西,一直在阿姆河流域找到大月氏国。在汉代,象张骞这样的人,决不是少数。张骞出塞百余人,惟二人得还,可谓九一生,但是史书记载:“自骞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那个时候,汉人把所有已知的世界上天入地求之遍。听说从四川有道路可以通往身毒(今印度)和西域,汉人就翻越崇山峻岭,冒着热带瘴气节节挺进,灭且兰,降滇国,定七郡,拓地千里。听说西边有个强国叫大秦,甘英就一路跋涉到波斯湾,而汉朝的海船则一直航行到今天的印度和斯里兰卡。

于是有了冠军侯霍去病的“有气敢往”。公元前 123年,年仅18岁的霍去病第一次带兵出征,即“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首捕虏两千多人,杀匈奴单于祖父,生擒单于叔父,出奇制胜,勇冠全军。后来,匈奴浑邪王谋降汉,霍去病前往迎接,浑邪王部将看到汉军阵容严整,心存疑惧,许多人不想投降了,纷纷逃遁。霍去病再次显出其“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的剽悍勇猛,当机立断,一马当先,驰入匈奴军中,斩其欲亡者八千人,浑邪王遂降。霍去病一生中的许多战斗,都是不带辎重,在敌人深远的后方寻找、追击、毁灭,这是农耕民族的游牧军队,是冷兵器时代的闪电战。李白称颂道:“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长驱直入,摧枯拉朽,是之谓也。

于是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两征大宛。听说大宛(位于今费尔干纳盆地)有汉血宝马,汉武帝派人以重金求之。大宛欺汉朝遥远,不但不给宝马,反而诛杀汉使。太初元年(公元前103年),大将李广利率汉军出征讨伐。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远的远征,据《剑桥中国秦汉史》测算,目的地距离长安在5000公里以上。远征军开始出师不利,溃退回玉门关。汉武帝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第二年,经过增援的汉军再次咬牙越过茫茫大漠,沿途屠轮台,灭郁成,大宛杀王献马出降。这次胜利,武帝顿全国之力,“损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换来几千匹宝马。汉帝国从此声威大震,西域诸国望风披靡。

于是有了史不绝书的汉使立功绝域的故事。孤悬万里之外,身处敌国之中,汉朝的使节依然能够以单车轻骑,斩名王,定属国,布国威于四方。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傅介子率吏士40人智斩楼兰王,改国名为鄯善国。汉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冯奉世出使西域,听说莎车国发生政变,汉使被杀,当机立断,不待奏闻朝廷即调集各国兵马,一举攻克莎车都城,重立莎车王。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陈汤矫制兴师,越过葱岭,诛杀郅支单于,传首长安。元延二年(前11年),段会宗以轻兵深入乌孙,诛乌孙太子蕃丘。至于定远侯班超,在投笔从戎以后,率三十六人号令诸国,横行西域三十一年,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其人其功,更是震古烁今。

悟空学写作文

孙悟空既有猴的生理特点,也有热得性格脾气,更有神的勇力和本领。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猴、人和神的完美结合。孙悟空出生在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是一只石孕天生的仙胎,集天地灵气的神猴。他勇闯水帘洞,被群猴选为首领,遂称美猴王。为了摆脱生的束缚,他四处拜访名师,以求长生不老。孙悟空不远万里,辗转十年,终于在菩提祖师那里,学到长生不老之术、七十二般变化和一翻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学成武艺归来,孙悟空闹东海龙宫要来如意金箍棒,又闯地府,消了籍。从此,孙悟空开始了他战天斗地的光荣史。他曾经两次反出天庭,打闹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丹,打败十万天兵天将。他虽被二郎神俘获,但始终没有放弃反抗,踢到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练就了火眼金睛和金刚不坏之身。他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又开始了他降妖伏魔的征程。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猴,他终于保护唐僧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被佛祖封为斗战胜佛。

武艺高强,神通广大,几乎无人能敌。他使的一根金箍棒本事东海的宝贝——定海神针,这块一万三千五百斤的神铁被他耍得出神入化,如入无人之境,真是碰到的,挨着的亡。他身上千万根毫毛,每一根都可以无穷变化;他的一双火眼金睛,不但可以看见千里之外,还可以明辨妖魔;他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刀剑雷电、火烧水淹都对他奈何不得。他一个筋斗就能“照游北海暮苍梧”,十万八千里须臾而至。他不但能变大,大如擎天柱,也能变小,小如芥子,更善于七十二般变化,龙蛇虎豹、鬼怪人神都形神毕肖。

聪明灵敏,机智过人。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师学艺。他的悟性远远高出他人,还能猜到老师的暗示,从而学到长生不老术。他对佛理有深刻的见解,有时还能高出唐僧好多。

无所畏惧,战天斗地,蔑视天庭神仙,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大闹天宫是最有力的证明。他本身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猴子,不愿受老天之气,就独自称王;不想让别人决定他的生,就到地府取消了籍。他蔑视神权,见了玉帝和太上老君,从不下跪,只是唱个喏罢了,有时还直呼玉帝为“玉帝老儿”,叫太上老君为“老倌儿”。即使对三界中法力最高、权力最大的如来佛祖,他也不会毕恭毕敬。狮驼岭收三妖时,他竟然痛骂如来是“妖精的外甥”。对于一般的神灵,孙悟空更是不放在眼里,稍不称意,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

勇敢顽强,意志坚强,侠肝义胆,重情重义。在取经路上,他始终一马当先,降妖除魔,奋勇无敌,虽然困难重重,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几乎从未想过拆帮散伙,即使唐僧说了灰心丧气的话,他也从旁加以纠正。陷空山大闹无底洞一回,唐僧因为感风寒而想交代后事,孙悟空笑他忒软弱。孙悟空感激唐僧把他从五行山下救出的恩情,并始终以涌泉相报,忠心耿耿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即使路遇再大的险阻也没有退缩过。唐僧生病,他跑前跑后,悉心服侍。在隐雾山连环洞,南山大王用假人头冒充唐僧的人头欺骗悟空等人,他信以为真,痛哭失声,埋掉人头后仍然想着为师父报仇。

孙悟空身上有许多猴子的特点。他是天产的石猴,生就一副猴相。毛脸雷公嘴,罗圈腿,走路时是歪歪扭扭的拐子步,红屁股,长尾巴,即使七十二般变化,也藏不住他的红屁股和长尾巴。不但如此,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都是猴子做派。他好动喜闹,坐不安宁,立不长久。在车迟国斗法,一听说要比赛坐禅,他就慌了神,说道:“若是踢天弄井……诸般巧事我都干得,就是砍头剁脑……却也不怕;但说坐禅,我就输了。我那里有这坐性?你就是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踏,莫想坐得住。”

孙悟空还有许多人性的缺点。他好名:在盘丝洞前,看见七个女妖洗澡,因为“好男不和女斗”,轻易放过她们,以致留下后患;他好戴高帽子:刚从铁扇公主那里骗来芭蕉扇,却又因假八戒的几句恭维而使到手的东西又被骗走,真是功败垂成;他爱捉弄人:往往是猪八戒,在狮驼岭上,孙悟空让八戒去打头阵,并用绳子拴着老猪,还许诺在八戒要打败仗的时候,把他拽回来,八戒果然失败,但是孙悟空不但没有把他拽回来,反倒松了手,导致八戒被俘。有时候,师父唐僧也成了他玩笑的对象。他容易冲动,谁出言稍不顺耳,他就龇牙咧嘴,怒火中烧。如果哪个妖精叫了他“弼马温”,他更是怒不可遏,马上大打出手。

总的来说,在孙悟空身上既有神的勇敢无敌,人的重情重义,也有猴子的举手投足。他是一位顶天立地、战天斗地的英雄,是作者生动刻画、着力歌颂的英雄,是一个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文学形象。

清缅战争,清朝为什么会输?

1. 用孙悟空写作文

1我眼中的孙悟空

在西游记人物当中,我最佩服的便是孙悟空。我佩服他英勇善战而又不服输的性格!

他是一个天产石猴,神通广大,善于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一条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余斤,长短大小随他意。

他原在花果山水帘洞占山为王,聚集了一批猴子猴孙,自称齐天大圣,曾经闹龙宫,搅地府,大闹天宫,向天国最高的统治者挑战,表现了他有叛逆性格,彻底的反抗精神。后来被如来佛组压在五行山下,又被唐僧救出。从此起名“悟空”,也叫孙行者,做了大徒弟。

在保护唐曾西天取景途中,他见妖就打,历经八十一路妖魔,均一一降服,表现出大无畏的意志。 “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以及“大闹天宫”等故事,反映了他机智,正义和勇敢,幽默的性格。

孙悟空是富有浪漫主义的英雄形象,也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化身!

2

今天早晨,因为妈妈上班,所以给我们买好东西就走了。

我和妹妹在家看电视,今天运气真好,刚打开电视就演起孙悟空,我和妹妹认真地看。

我和妹妹看见玉帝叫太白金星把孙悟空找到天上,孙悟空到了天堂,就问玉帝:“你来找俺老孙做什么事?”,玉帝就说:“你现在已经修炼成仙,我封你为弼马温。”

一位天兵给孙悟空端茶的时候,孙悟空就说:“我这官几级几等啊”,那位天兵就说:“没有级没有等,只是个最小的官而已”,孙悟空生气了,他就把十万天马养成十万天猪,孙悟空回到了花果山。

玉帝知道了这事情,就让四位大将军降妖猴。可惜,已经被孙悟空打得落花流水,玉帝生气了,就让十万天兵去降妖猴,一些猴子猴孙报告以后,孙悟空说:“我自己来应战!”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变成千百孙悟空,最后十万天兵逃跑的时候,孙悟空就说:“哈哈,那些十万天兵不就是我的手下败将嘛!”。

最后,他让自己的弟弟二郎神去降妖猴,二郎神到了花果山,孙悟空就说:“你来凑什么热闹?”接着悟空就和二郎神打了起来,打了500个回合,200个时辰,还没分出输赢。

最后,太上老君使出了金光圈,把孙悟空绑在十字架上,玉帝让一位大军砍孙悟空的头,没想到砍头没用,并且连电闪雷劈都没用。最后太上老君说:“看来用三星火烧才行”太上老君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可是妖猴还是活着,最后还把天打塌了。

最后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是能抬起五行山,不过如来佛祖在山上贴了几个字,他就动不了了。

2. 作文《我看悟空学艺》一千字

尖嘴猴腮,生就一副猴相,性情急躁,无所畏惧,蔑视神权,勇敢坚强,意志坚定,明察秋毫,侠肝义胆,重情重义,机智过人。这就是西游记中最受小朋友喜爱,也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孙悟空。

孙悟空出生在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是一只石孕天生的,集天地灵气的一只神猴。后来因勇闯水帘洞,被众猴拜为王,遂称美猴王。为了不受生的拘束,他不远万里,辗转十年,投到菩提祖师门

下。在祖师哪里,他学到了长生不老术和七十二般变化,还有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回来之后,他又闯东海龙宫,要来了如意金箍棒。又闯地府,消了籍。

孙悟空武艺高强。他曾两次到天庭,大闹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长生不老丹。

一次,他踢倒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就了火眼金睛和金刚不坏之身。他与如来佛祖斗法,结果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来经观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被佛祖封为战胜佛。

孙悟空聪明灵敏,机智过人。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师学艺,他的悟性远远超出他人。还能猜出老师的暗示,从而学到了长生不老术。

孙悟空战天斗地,蔑视神权。他见了玉帝和太上老君,从不下跪。有时还直呼玉帝为“玉帝老儿”。叫太上老君为“老倌儿”。即使对三界中法力最高,权力最大的如来佛祖,他也不毕恭毕敬。狮驼岭收三妖时,他竟痛骂如来佛祖是“妖精的外甥”。

孙悟空勇敢坚强、侠肝义胆、重情重义。在取经路上,他始终一马当先,降妖除魔。虽然困难重重,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几乎从未想过拆帮散伙,即使唐僧说了灰心丧气的话,他也从旁加以纠正。唐僧生病,他跑前跑后,悉心服侍。在隐雾山连洞,南山大王用假人头冒充唐僧的人头欺骗悟空等人,孙悟空信以为真,埋掉人头后仍想着为师傅报仇。

孙悟空身上也有许多猴子的特点。雷公嘴、罗圈腿、走起路来拐子步。长尾巴、红 *** 。就算他的七十二变也藏不住。他的举手投足也是猴子的做派。

孙悟空是人

我眼中的孙悟空

深圳景山实验学校

五(2)班

葛舒怡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起它,每个人都会想到他的聪明,机智,无法无天、武艺超无人能降的怪猴子。但在我眼中,孙悟空却是个顽劣成性,忠心耿耿、蔑视权贵、敢作敢为、勇敢的大英雄。从小到大,西游记看了好几遍,但我最喜欢的人物还是孙悟空。用时下最时尚的话来讲,我就是孙悟空的铁杆粉丝,应该说我是我们很多小孩子心中的偶像。

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它不但会翻筋斗云,一下子可以能翻十万八千里,他还会七十二变。可神奇啦!只要他在危难时刻从自己身上拔下一根猴毛,牛起来放到嘴边轻轻一吹,顿时就能化作各种他想要变成的东西。说实话,我做梦都想

、神、猴的完

让孙悟空赐给我一根这样的猴毛,这梢我每天的作业就不用写了,让他替我变出来就行了。孙悟空的本领不止这些,他还有一双火眼金睛,能明察秋毫,看清敌人的真面目,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不会像他的师父那样善恶不分。他最得要的一件宝凡是从东海龙王那里硬要来的一支东海神针,后来变成了孙悟空降妖降魔的精锐武器,那就是金箍棒。那才叫神奇呢!可能孙悟空觉得随身带着它不方便吧,他经常把金箍棒变得样一根锈花针一样小,然后藏在自己的耳朵里,当他要把它当作武器使用时,它就可以根据需要变大变小,大到足以顶天立地。

说起这个不平凡的孙悟空,它开始不过是一颗吸收了日精月华的石头内育成的仙胞,一天仙石迸裂,蹦出来一只石猴,后来在水帘洞中被众猴推举为美猴王。再后来才佛祖封为斗战胜佛。

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大闹天宫和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主要讲了孙悟空被被玉帝封为天庭的弼马温,负责养马。但孙悟空不愿意当一个小小的马官,感觉自己被玉帝老儿给上当了,一怒之下,竟和玉帝分庭抗礼,结果被打上天宫,后来又被如来佛祖押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方可出来。而三打白骨精则将了白骨精施用妖法化为三个人要取唐僧性命,但都一一被悄悟空识破了,并狠狠地打了这些妖怪并让他们现了原形。但孙悟空的行为却被唐僮、僧误码解了,以为孙悟空乱做坏事,于是赶走了孙悟空,不让孙悟空再跟从在自己的身边。

后来,在师徒四人取经途中,孙悟空等人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

孙悟空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多。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他的永不放弃追求的目标洛坚持不懈的粗神更是仁值得我

美结合。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深受人们的喜爱。

们学习。

这就是我一个小小的凡人小孩眼中的孙悟空,你眼中的孙悟空又是怎样的呢?能告诉我吗?

3. 我跟孙悟空学本领作文

一天,我正在看书,忽然,孙悟空从书中走了出来,我非常高兴,心想,孙悟空能耐可大了,我可要好好见识见识!可转念一想,现在科技发达了,我的本领说不定比他还厉害呢!这么一想,我便起了贪玩之心,决定和齐天大圣比个高低。

想到这儿,我便和孙悟空商量起来:“齐天大圣,书上说你本领很大,是真是假啊!”孙悟空听后得意地说:“那是当然了。”我故意不屑地说:“吹牛,你敢和我比一比吗?”“嘿嘿,你能比过我吗?”悟空脑袋一晃,满不在乎地说。我说:“你不信?咱们比一比不就知道了吗!”“比就比,你说比什么?”悟空果然沉不住气了。“咱们就比谁先见到你二师弟猪八戒把!”“见那呆子呀!这还不简单!等着!”说完孙悟空一个跟头走了,过了5分钟,老孙回来了,说:“我见到八戒了,他正在吃西瓜呢!”我说:“看我的。”说着,我打开了电视,正好,电视里播放西游记,猪八戒正在抱怨孙悟空让他背行李呢!悟空一看,大吃一惊,怎么也想不通这长方“盒子”里怎么会有八戒,我告诉他这叫电视,现在电视在我们这儿太普及了,可以看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台呢!然后我得意地说:“我见到他只用了10秒,这轮我赢了。”

孙悟空翻了个跟头说:“算你赢!再比!再比!”

我说:“这次比谁能先听到唐僧的声音。”“我先来,你等着!”“好啊!”孙悟空20分钟后才回来,说见到师父了,还说了话呢!我说:“轮到我了。”我拨打114查唐僧的号码,然后我一个电话便打给了唐僧,前后只用了30秒。当电话那头传来唐僧“阿弥陀佛”的声音时,悟空傻眼了……

就这样我们又比了很多,每一项孙悟空都失败了,最后气馁地说:“不比了,你们现在的科技太发达了,不仅有电脑,连飞天的船都有了,我的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是远远不如了!看来俺老孙要退休喽。

我哈哈笑了起来,一下子我被自己的大笑声给惊醒了,我睁开眼,嗬,原来这是一场梦啊!

4. 作文我跟孙悟空学本领500字

今天是星期六,我在家里玩电脑。忽然,一阵旋风刮到我家,在我吓得六神无主时,一个毛茸茸的东西捂住了我的嘴。“唔唔唔,救命!”“别出声,是俺老孙哪。”“啊?孙大圣!”真的呀!那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竟活生生的站在我面前。

我见贵客大驾,急忙去准备水果。“大圣,这是banana.”“什么?‘布奶奶’?”我心中一阵窃笑,但连忙忍住:“大圣,这是apple.”“啊?‘阿婆?’”“大圣,您先吃,名字咱不管,很好吃的。您穿越时空一定累了吧,吃点东西歇息咱们再聊。”“好的,俺老孙也先歇会吧! ”

我趁这个机会连忙去放音乐。“咦,这哪位仙人弹的曲子?”“不,大圣,这是电脑放出的。”“什么叫‘电脑’?”“大圣,您不明白我就来给你上一课吧!”我说。大圣连忙说:“好,好,好!”

我引孙悟空进了小房间。他东摸西摸,忽然发现一个黑色的东西,问:“这是什么东西?”“大圣,这叫U盘。”“什么?柚盘?”我连忙介绍:“这东西虽小但功能挺大的,能装很多东西。” “哦,哦,哦!”我见孙大圣那认真的样子也不由得严肃起来:“这是CPU……” “啊!什么叫‘西皮柚’?”我耐心地说:“这是电脑处理器,明白了吗?” “嗯,嗯,嗯!”孙悟空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大圣,这叫鼠标,控制电脑用的。”孙悟空打断了我的话:“想当年,俺老孙为那唐僧捉了多少妖怪,保他西天取经。这小小的鼠精现在也被你们制服了,真了不起啊!……” “打住!您别长篇大论了!我来给您看看其他的吧!”我打开主页,说:“这是互联网,有许多功能。” “小姑娘,这互联网和当年俺的天罗地网哪一个更大呀?”我当时就懵了,彻底崩溃,孙大圣怎么会这样呢?我说:“大圣哪里的话,这是网络,既不是天罗地网,也不是那蜘蛛精织的网!”孙悟空当时就满脸通红(估计是想找条地缝钻进去吧)。

孙悟空说:“没想到现代这么奇妙,我也要多学习了,让老孙也回去考考那呆子吧!”我说: “再见,大圣,欢迎下次再来!”

5. 用孙悟空写作文

1我眼中的孙悟空 在西游记人物当中,我最佩服的便是孙悟空。

我佩服他英勇善战而又不服输的性格! 他是一个天产石猴,神通广大,善于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一条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余斤,长短大小随他意。 他原在花果山水帘洞占山为王,聚集了一批猴子猴孙,自称齐天大圣,曾经闹龙宫,搅地府,大闹天宫,向天国最高的统治者挑战,表现了他有叛逆性格,彻底的反抗精神。

后来被如来佛组压在五行山下,又被唐僧救出。从此起名“悟空”,也叫孙行者,做了大徒弟。

在保护唐曾西天取景途中,他见妖就打,历经八十一路妖魔,均一一降服,表现出大无畏的意志。 “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以及“大闹天宫”等故事,反映了他机智,正义和勇敢,幽默的性格。

孙悟空是富有浪漫主义的英雄形象,也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化身!2今天早晨,因为妈妈上班,所以给我们买好东西就走了。 我和妹妹在家看电视,今天运气真好,刚打开电视就演起孙悟空,我和妹妹认真地看。

我和妹妹看见玉帝叫太白金星把孙悟空找到天上,孙悟空到了天堂,就问玉帝:“你来找俺老孙做什么事?”,玉帝就说:“你现在已经修炼成仙,我封你为弼马温。” 一位天兵给孙悟空端茶的时候,孙悟空就说:“我这官几级几等啊”,那位天兵就说:“没有级没有等,只是个最小的官而已”,孙悟空生气了,他就把十万天马养成十万天猪,孙悟空回到了花果山。

玉帝知道了这事情,就让四位大将军降妖猴。可惜,已经被孙悟空打得落花流水,玉帝生气了,就让十万天兵去降妖猴,一些猴子猴孙报告以后,孙悟空说:“我自己来应战!”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变成千百孙悟空,最后十万天兵逃跑的时候,孙悟空就说:“哈哈,那些十万天兵不就是我的手下败将嘛!”。

最后,他让自己的弟弟二郎神去降妖猴,二郎神到了花果山,孙悟空就说:“你来凑什么热闹?”接着悟空就和二郎神打了起来,打了500个回合,200个时辰,还没分出输赢。 最后,太上老君使出了金光圈,把孙悟空绑在十字架上,玉帝让一位大军砍孙悟空的头,没想到砍头没用,并且连电闪雷劈都没用。

最后太上老君说:“看来用三星火烧才行”太上老君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可是妖猴还是活着,最后还把天打塌了。 最后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孙悟空是能抬起五行山,不过如来佛祖在山上贴了几个字,他就动不了了。

0|评论检举|12 分钟前独见春秋| 二级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

(免弹)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矮子过渡——安心。

(淹心)。 马店买猪——没那事。

(没那市)。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

(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

(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

(引起公粪)。 反穿皮袄——装佯。

(装羊)。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

(净是书)。 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

(铤而走险)。 外婆了儿子——无救。

(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

(妻凉)。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

(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

(龟举)。 六月里戴手套--------保守。

(保手)。 生花生--------------非吵不可。

(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

(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

(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庙。

(妙)。 河边洗黄莲----------何苦。

(河苦)。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

(假充明)。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

(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

(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

(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

(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

(盲上加盲)。 万岁爷流鼻血--------正红。

(朕红)。 打破沙锅------------问到底。

(纹到底)。 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

(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

(改鞋归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

(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

(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

(存心不量)。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

(只有一锯)。 砖窑里失火----------谣言。

(窑烟)。 灯盏无油------------枉费心。

(枉费芯)。 钟馗嫁妹------------鬼混。

(鬼婚) 粪船过江------------装。(装屎)。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药铺里开抽屉--------找玩。(找丸)。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筋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里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里放爆竹。

6. 孙悟空学外语作文

“齐天大圣”孙悟空自和师傅唐僧西天取经回来,颇受赞誉,还被玉皇大帝赐封为“斗战胜佛”。

一千多年后,孙悟空和他的猴子猴孙们在天上仙阙尽情享乐玩腻了,于是他再次搭上了“筋斗云”偷偷地到了凡间。一看,孙悟空可傻眼了:到处是轰鸣的飞机,呼啸的炮弹,原来碰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哩!这么些年不下来,未料人间乱成这样,悟空心想。

他忍不住下凡去助阵,没想到刚一落地,一颗炸弹“嗖”地真向他飞来。幸亏悟空闪躲及时,要不早就成肉饼了。

在天空中转悠了几圈后,他再次上前,这回那些头戴钢盔的家伙不打了,却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谁也听不懂的声音。他只好腾上筋斗云悻悻地离开了。

悟空在天上不知不觉地又过去了几十年,当他再一次返回人间时,发现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斗战胜佛”顿时目瞪口呆了。

想不到上次来还是低矮破旧的平房,变成了林立的摩天大楼,高速公路、立交桥穿梭其中。悟空化身成年轻小伙,想去问问,不料回答他的又是那一阵阵叽哩呱啦的声音。

到后来,悟空才明白那是外语。于是,他去交了钱做学费,从最简单的A、B、C……学起,然后是一些常见的短语和句子,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凭着他过人的聪颖,终于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见人开口就说:“Helle!Howareyou?”学有所成,悟空回到天庭。

玉帝这会儿正在会见“外国朋友”,但他听不懂,急得直跺脚。还是太白金星献计,说悟空经历多,可能知道。

玉帝就派金星老儿请悟空前来。悟空与那老外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老外也连声称赞:“ok,ok……”悟空为天庭立了大功,后来玉帝嘉奖了他许多奇珍异宝。

悟空再次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以悟空为主角的连续剧再一次热播凡间。

7. 写孙悟空的作文

忠心耿耿的孙悟空

孙悟空一向是忠心耿耿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危险,就算自己危在旦夕,也不会产生退意。在取经西行的路途中,唐僧师徒四人遇到了很多妖怪,有许多次唐僧等人都会被厉害的妖精抓走。猪八戒总是唉声叹气的,想回自己的高老庄。可孙悟空,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忠心于师傅,就算在三打白骨精的时候被师傅误会,也还是回来了。

这就是孙悟空忠心耿耿的一面,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就比如说英雄的杨子荣,身在贼窝,随时生命都会受到威胁。可以说,他完全可以投降敌人获取利润。但他没有,他在贼窝中坚持着,和党一起歼灭了这些贼寇。

足智多谋的孙悟空

孙悟空不仅忠心耿耿,而且足智多谋。每次遇到很厉害的妖怪,唐僧等人就会被捉去。可孙悟空却会想各种办法来对付妖怪,比如变成某种事物,钻到妖怪的肚子里去,以此来制服敌人。在生活中,我也和孙悟空一样,就如我做奥数题,如果用一种方法解决不了,就会换一种。往往换上几种方法,就能够成功的解决奥数题,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足智多谋,能够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是多么重要的啊!

敢作敢当的孙悟空

孙悟空不仅忠心耿耿、足智多谋,而且还敢作敢当。在五庄观,他偷吃了人参果,后来因为气恼,还推倒了人参树。这下可惹了大麻烦,他们都被镇元大仙抓了回去。镇元大仙要鞭打他们,孙悟空一人独抗。敢作敢当的人,在生活中都是会受到人敬佩的。比如说我现在就敢于承担责任,老妈还因此夸奖了我。

这就是我眼中的孙悟空,他忠心耿耿、足智多谋,还敢作敢当,真是我学习的榜样!

:·)望采纳

8. 以孙悟空来到我们学校为题写一篇作文哪怕是给个提纲(请注明哪里

一:创造一个想象情景,设想孙悟空来时同学们包括你的动作神态.(150字左右)二:想象孙悟空在你们学校都干了些什么事.(250字)三:对这件事的感想一般小学作文就分三个阶段,希望能帮助你.范文:孙悟空来到我们学校 “ 叮铃”,上课了,同学们都很迅速地走进教室.要知道,这可是大家久违已久的体育课呀!我们又可以踢足球了.待我们被老师带到操场,老师喊了声“解散”,我们便像放飞了的小鸟向足球场飞奔而去. “呼啦”,一阵寒风袭来,“都到夏天了,怎么还有这种风?”我正郁闷着.忽然间,地上尘土飞扬,隐约听到耳边有人在大喊:“哎哟,疼俺老孙了?什么人类发明的怪东西—飞机,坐的一点不舒服,还不如俺一个筋斗的速度快?这一次要不是俺胆大,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等四周都平静下来,我们定睛一看,这不是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吗?他怎么回到我们这来?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时,一个黑白相间的六边形状的白色物体——足球,从另一边以极快的速度正中孙悟空的脑门,“这是啥怪物?”“哈哈,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连足球也不认识!”我们一起嘲笑他.“哼,什么破玩意”,孙悟空不满地踩了几脚.“噗!”球一边喷气,一边朝天飞.“原来是个喷气的妖怪,让我来消灭它.悟空以迅雷不及的速度向足球飞打而去.“咚咚!”足球被打成碎片. 足球的主人可哭得眼泪哗哗,还一边喊着:“我的球,我的球!”我们顿时傻眼了,不知怎么办,一个是我们的同学,一个是我们长久思恋的孙悟空.到底该帮谁呢? 孙悟空看到此景,安慰着我们:“下凡时,我坐着铁鸟,撞了一下,后来碰上你们这喷气的妖怪,本想救你们,可是却搞成一团糟,看来我得回去好好学习学习新知识,练练新本领,要赶上这新时代,下次下凡间就不会如此狼狈不堪.记住,你们也要好好学习,我会再回来看你们,还要和你们一起玩喷气的妖怪.孩子们,再见啦!”说罢,孙悟空架起筋斗云 朝天空飞去.。

9. 孙悟空上学记作文

一天,孙悟空对师父说:“师父,我想上学。”

师父说:“为什么要上学呢?”悟空说:“我不想再被玉帝骗了。”师父说:“好吧。

不过,你要听老师的话。” 第二天,孙悟空去学校了。

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桃子”两个字的时候,孙悟空把桃子两个字看成了真的桃子。你想的出来,结果会是什么样。

看到悟空的口水,真是“口水直流三千尺”啊! 老师看到孙悟空的那副丑样子,大叫道:“孙悟空,你,你在干什么。”悟空这才惊醒。

接着,又传来一声河东狮吼:“孙悟空,你给我站到走廊里去好好反省反省。” 孙悟空自言自语地说:“我是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这是我的天性,哼!”第二天,孙悟空又去上学了。

今天,它不再犯老毛病了,可却犯了新毛病。开始上课做小动作了,在底下看漫画书,结果被老师没收了。

第三天,老师说:“孙悟空啊,孙悟空,你能不能让我少操点心啊!”孙悟空说:“我天生就好动,没办法。”老师说:“我教的那些学生以前都好动,但是现在不好动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孙悟空说:“不知道。”

“那是因为他们是自愿上学,有信心管好自己的。你呢,你也可以,只是没有这个决心。”

老师这样教育着。孙悟空听了,连连点头,在心里说:“我有决心。”

以后的几天里,孙悟空果然没犯。老师说:“我就知道,你会有决心的,有志者事竟成啊!”。

楔子:清乾隆五十七年,82岁的老人乾隆皇帝亲自编纂了《御制十全记》。

在这部书中,乾隆皇帝回顾了自己文治武功的不凡一生,并将十大深刻影响清王朝历史走向的战事列为?十全武功?,而他本人也自称?十全老人?。

然而,在?十全武功?里头,乾隆皇帝不无惋惜地感慨道:?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清缅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战事?居然这样让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耿耿于怀?纵横天下的满洲八旗,为什么会被缅甸军队打得满地找牙?

今天历史侦查处与大家共同探讨下清缅战争的来龙去脉;纵横天下的满洲八旗,为什么会被南部蛮邦打得落花流水?

清缅战争的背景

明朝末年,统治缅甸长达221年的东吁王朝覆灭,贡榜王朝崛起,兵力日渐强盛,缅族首领雍籍牙以贡榜为基地,一统缅甸各地。

此后,第三代缅王孟驳继承先王遗志,克掸邦、亡老挝、取曼尼普尔,整个中南半岛几乎都纳入了强大的贡榜王朝,

只有东边的暹罗大成王朝与贡榜王朝并立中南半岛。

然而,野心勃勃的缅王孟驳,并不满足于中南半岛上双雄并峙的局面,于是在1767年,缅王孟驳倾全国之力向暹罗的大成王朝发起了猛攻,并于一年之后将大成王朝灭亡。

也几乎就在贡榜王朝攻打暹罗的同时,缅王孟驳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邻居大清王朝,想来个猴子拍老虎屁股捋几绺?虎毛?。

其实,也就在贡榜王朝以气吞山河的威势横扫整个中南半岛的时候,北方的大清帝国自1644年入关以来,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先后平大顺、剿大西、灭南明、定三藩、收新疆、纳蒙古。

到乾隆皇帝时代,大清王朝建立了一个西起巴尔喀什湖,东到太平洋,北至西伯利亚,南达南沙群岛,面积高达1316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庞大帝国。

而在开疆拓土、征伐四方的无数战事中,满洲八旗作为清王朝的起家班底立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满洲八旗的创建还得归功于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治下的臣民按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编成四旗,14年后,努尔哈赤为了提高效率,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自此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其实,八旗制度只是满洲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里面既包括了军队,同时也包括了普通百姓。

在八旗这种组织形式下,努尔哈赤建军的指导思想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打仗时按人头编制冲锋陷阵、立功受赏,和平时期,抡起锄头下地干活,跃上马背拾弓畋猎。

同时,以?牛录?为基本编制的八旗,将血缘、家族和村寨杂糅在了一起,八旗内部以此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满洲八旗劲旅内部凝聚力之强,战斗力之捍,堪称是17世纪世界第一强骑兵。

清缅战争的过程

1762年,缅甸木邦土司伙同贡榜王朝大军2000余人越境入侵中国孟定和耿马两内地土司的管辖区域,当时的清王朝忙于平定准噶尔之乱无暇南顾。

此后,收拾完准噶尔的乾隆皇帝腾出手来,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云南边境的清缅战争。

为此,乾隆皇帝在谕旨中说道:?此非犁穴诛渠,尽歼丑类,不足以申国威而彰天讨,尤不可仅以受降蒇事,以永靖蛮服?。(《清史稿》)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要一鼓作气杀光缅人,从而让南蛮慑服、恐惧,不敢再冒犯天威。

清缅战争共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云贵总督刘藻指挥的自卫反击战。

1962年,缅甸贡榜王朝的军队进入云南境内大肆劫掠一番后,刘藻派出军队前往剿敌,但由于缅人撤离迅速,清军仅捕获到了5名掉队的敌匪。

然而,刘藻居然在上报的奏折中写道:?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乾隆皇帝阅毕很高兴,于是升任刘藻为贵州巡抚,加太子太保。

当年10月份,缅人再次入侵云南,刘藻派出3000人的清军前往追剿,却中了缅军的埋伏致使600名八旗劲旅命丧疆场。乾隆皇帝震怒之下将刘藻革职查办。

第一次清缅战争惨败后,乾隆皇帝以杨应琚为云贵总督,提兵两万对外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清史稿》)大举进攻缅甸。

当时的清廷从上到下都认为缅甸不过乃撮尔小国何足惧哉!乾隆皇帝本人也认为贡榜王朝见到本朝的?天兵天将?,很快会吓得尿裤子投降。

情况的发展似乎也如乾隆皇帝所料想的那样,缅甸边境的蛮暮、木邦、遮放等土司见到旌旗蔽日的清军南下纷纷望风归降,且此时的缅军主力都在西线的暹罗主战场,国内所能抽调的兵力捉襟见肘,战争形势对清朝来说,可谓一片向好。

然而,当清军攻占蛮暮地区的重镇新街后,缅王孟驳开始惊慌了起来,因为新街扼水陆之要冲,顺流而下,四五日就可到抵达缅都阿瓦。

缅王孟驳于是组织了一支一万余人的队伍,沿伊洛瓦底江溯流而上绕道八旗军背后攻入中国境内南北夹击大破清军于铁壁关,清军伤一千余人。

此后,满洲八旗2000多人与缅军战于云南猛卯,清军不敌伤惨重,然而,身为云贵总督的杨应琚却数次谎报清军大捷的军情。

乾隆皇帝当然也不是傻子,在查看地图后发现,战场双方焦灼的地方始终位于云南境内,倘若大捷,为什么不趁势追击攻入缅甸境内呢?

于是,乾隆皇帝密派心腹暗中调查得知是杨应琚谎报军情,乾隆皇帝天威大怒,将谎报军情的杨应琚等人全部处。

由于缅军采取绕道背后、断敌退路和截断粮道等运动战法,清军后勤补给被缅军切断,八旗大军战力崩溃,只得仓皇撤回内地。

乾隆皇帝见堂堂的天朝大军被缅军杀得人仰马翻,心里非常窝火,于是他再次任命自己的内侄富察?明瑞挂帅出征缅甸。

明瑞是富察?傅恒的侄子,孝贤皇后是其姑母,虽然明瑞是根正苗红的?官二代?,但绝非纨绔子弟,此人野战能力出众,曾参与过剿灭准噶尔的多场战役,屡立战功。

乾隆皇帝和明瑞等人分析认为,前几次战事失利主要还是出在兵源素质上,只要以两万满洲八旗精锐出征,拿下小小缅甸不在话下。

朝中有大臣提出联合暹罗共灭缅甸,乾隆皇帝一口否决说道:?我大清正当全盛之时,举手抬足顷刻间即可让撮尔蛮邦化为粉齑?。

也正是在清廷骄傲自大和对缅甸国内茫然无知的基础上,八旗劲旅17000余人在明瑞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奔赴缅甸战场的黄泉路。

战争初期满洲八旗在明瑞的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抵缅甸要地新街附近,不过明瑞的副手北路军统帅额尔景额患病身亡,乾隆皇帝令其弟额尔登额接任。

此后,明瑞再接再厉兵出木邦、克旧小、渡大叠江,经锡箔、大山等土司管辖地区,目标会合北路军额尔登额部,以钳形攻势合围缅甸首都阿瓦。

由于八旗劲旅深入缅甸境内后遭到水土不服,无数士兵因为瘴气密布,疟疾肆虐大批量痛苦去,军队非战斗减员极其严重。

且缅人凭借着从葡萄牙进口的燧发枪等先进火器拼抵抗,清军伤惨重。一连串的挫折使得额尔登额信念崩溃,于是不顾明瑞的命令私自撤回了国内。

面对北路大军额尔登额的临阵脱逃,久经沙场的明瑞不愧是一员虎将,他率军继续一路过关斩将沿途砍瓜切菜,径直杀到了距离缅甸军事要地阿瓦70里的地方。

震恐不已的缅王孟驳于是征调了12000人的军队在蛮结稳扎营寨来抵御满洲八旗的疯狂进攻,并用西洋进口的燧发枪从栅栏后面射杀清军。

清军尸横遍野,最终在明瑞一马当先的指挥下,八旗劲旅还是攻克了蛮结,清军歼敌2000,俘虏34人,取得了蛮结之战的胜利。乾隆皇帝闻讯大喜,加封明瑞为一等公。

八旗劲旅虽然取得了蛮结之战的胜利,但自身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代价,骄傲轻敌的明瑞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依然率兵继续向缅甸都城阿瓦进发。

而缅军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不与八旗劲旅展开野战,只是以小股游击部队不断袭扰清军,缅军统帅玛哈看准时机,绕道八旗劲旅后身,采取了南北合围的方式将八旗劲旅围困在了眉苗地区。

此时的清军陷入了南北夹击两面合围的地,缅军向八旗劲旅很快发起了总攻,经过三天三夜的鏖战,清军崩溃血流成河,三万清军全部战沙场,明瑞绝望中自缢而亡,缅军取得了对敌胜利。

明瑞战后,尸体被运回了国内,乾隆皇帝抚棺恸哭,并愤恨地将额尔登额凌迟处。

清军第三次征伐缅甸的战役以惨败而宣布告终,但乾隆皇帝由此愈发痛恨敢于挑战天朝权威的撮尔蛮邦缅甸,必雪丧师辱国之耻的熊熊烈火,让乾隆皇帝再度作出了第四次征讨缅甸的决定。

于是在乾隆皇帝总结了前几次征讨缅甸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后,以名将富察?傅恒为统帅,阿桂、阿里衮等人为副手,以两万多人的队伍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向缅甸发起了猛攻。

当年7月20日,清军誓师远征,傅恒率八千余兵自戛鸠渡大金沙江,深入缅属孟拱、孟养土司地带,沿途2000多公里兵不刃血深入敌境。

而阿桂、阿里衮指挥的水师也自野牛坝出蛮暮,沿江击沉了缅兵十三艘战船,击退了拦截的缅甸水师。

此后,水陆两军会师于哈坎,八旗劲旅继续进发与缅军厮杀于老官屯,由于老官屯距离缅甸首都阿瓦近在咫尺,缅王孟驳震骇万状急急抽调军队前往增援。

缅甸援军的到来迅速改变了战场局面,缅军很快击败了大清水师,八旗劲旅在傅恒的指挥下也艰难地攻克了老官屯。

此时,缅甸内部发生政变,暹罗也爆发了反攻缅甸的战争,清军由于后勤补给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且水土不服伤累累,清缅双方都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了。

双方都无心再战,战争局势陷入了微妙的变化,在战亦不能战,打又不能打的情况下,双方统帅最终通过谈判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清缅战争失败的原因

其实,第四次清缅战争虽然以双方统帅的合约而草草收场,但实际上,这次和谈事先并没有获得清廷和缅甸两国***的同意。

但由于两国都已经精疲力竭了,清缅双方对此也予以了默认。事隔18年后,也就是乾隆五十三年,通过政变手段上台的孟云遣使来朝,向清朝称臣纳贡,并表示?求大皇帝如天之量,恕缅国以前之罪,永得作外域之臣?。

缅甸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180?的大转弯?原来是因为此时的暹罗已经复国,缅甸在清缅战争中损耗太大,加之国内政变内耗,无力称雄中南半岛的贡榜王朝不得不遣使上表向清王朝称臣,自此,缅甸成为中国化外藩属之国。

然而,清缅战争,国力处于鼎盛时期的大清王朝,拥有着纵横天下的八旗劲旅却花费911万两白银,耗费长达六年的时间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灭国之战。

反而还以巨大的消耗成功拖垮了缅甸,促成了暹罗的复国,改变了中南半岛的局势,简直可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么,纵观清缅之战中满洲八旗拙劣的表现,清军为什么打得如此不堪呢?

主要有五大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不熟悉敌情。《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开战前,清廷乃至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都盲目的误认为,缅甸只不过是撮尔小国,不足为虑。

其实,当时的缅甸已经被新崛起的贡榜王朝所取代,贡榜王朝的军队经年累月长期作战,战力强悍横扫整个中南半岛,中南半岛几乎2/3的土地都纳入了贡榜王朝的范围。

暹罗也在贡榜王朝的打击之下成为了其附属国,后来贡榜王朝在与清王朝交战时,灭掉了暹罗,而清廷对这些情况茫然无知,甚至第三次清缅战争失利后,乾隆皇帝还想过联合暹罗共同夹击缅甸,直到最后方知暹罗已被贡榜王朝灭亡,由此来看,清王朝真是到了闭塞惊人的地步。

其次是后勤补给供应困难。古代冷兵器作战通常都是五个役夫供应一个士兵,按当时出兵的规模计算,四万士兵、十万马,单十个月就需粮42万石,云南全省仓粮也不过35万石。

如果按当时满兵一万、汉兵三万的出兵规模来算,战马、驭马需十万匹,短时间内要征集到那么多粮食和马匹非常困难。

且缅甸地形崎岖、气候闷热、蚊虫鼠蚁、瘴气肆虐,进一步加剧了后勤补给的难度。

第三是瘟疫频发。清缅战争,清军征调的八旗劲旅基本都是来自于北方地区,比较适宜温差不大、凉爽舒适的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类型下的作战环境,而缅甸潮湿闷热的热带季风气候显然让北方的八旗劲旅非常不适应。

由于水土不服,医疗条件较差,清军内部疾虐横行、瘟疫频发,无数清军将领和士兵还没来得及跟缅军交战就已经被疾病夺取了生命。

第四是主将轻敌冒进。在清缅战争的前后四个阶段里,无论是乾隆皇帝还是前方指挥战斗的清军将领,都没有把缅军当回事。

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事前高度轻敌,事中没有做好斥候情报工作,故此,清军在战争中多次被缅军切断后路,输的一塌糊涂,若非缅军善于大规模歼灭战,纵横天下的八旗劲旅恐怕全部得有去无回。

第五是装备落后。清缅战争中,无论是清王朝还是缅甸的贡榜王朝,从整体上来看,基本都归属于冷兵器作战的末期。

而从整个世界大局来分析,此时的西欧早已经过了文艺复兴的洗礼,思想空前活跃,启蒙运动如火如荼,资本的原始积累促使着西欧各国相继进入了?大航海时代?。

西欧各项科学技术都突飞猛进,尤其是军工科技更是将同时代的清王朝远远甩出了几条街,燧发枪和火炮成为了西欧各国军队通用的标配,而清朝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清缅战争结束后,前线作战的将领,在目睹了缅人的燧发枪和火炮给清军造成的巨大伤害后,于是向乾隆皇帝提出学习西方、发展火器军工,乾隆皇帝却以?骑射乃满洲之根本?而断然否决。

也正是由于上述五项因素,清缅战争能使得后来贡榜王朝自愿成为藩属之国,而这一切并非出于清王朝的强大,而是清王朝巨大的体量拖垮了缅甸的贡榜王朝。

以征伐六年、耗银百万和累累白骨换来的朝贡体系,最终成为康乾盛世下最后的帝国余晖。

参考资料:

《清史稿》、《清高宗实录》、《圣武记》、《征缅纪闻》等